他山之石
发表日期:2013/10/31 13:17: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江远畅 有583位读者读过
他山之石
一、长周期观察活动开展现状与分析
长周期的观察实验活动由于其特殊性,主要活动需要学生课外完成。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长周期观察活动效率往往比短周期观察活动效率低,有些甚至很难开展起来。经过分析,我认为这主要来自学生与教师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从学生方面来说:
1、重经历,轻记录
对学生来说,科学课中最吸引他们的是观察活动中的各类活动。比如养蚕,学生的兴趣非常大。在我曾教过的几个班级中,许多学生把蚕养到了最后产卵。虽然教师在实验前就强调要作记录,但反馈发现,真正做详细记录的竟没有一人!在观察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忘记记录,观察过后也不善于总结。还有的学生经历活动后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得出,更谈不上成果展示了。
2、持续性不佳
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在从事一件较长时期的任务时,如果没有持续的刺激,想要让他们保持足够长的注意力是不可能的。长周期观察活动周期长,有个别观察活动对儿童的吸引力不足,难以持之以恒,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容易放弃。比如说制作天气日历,我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把第一周的记录做的相当完备,但是能坚持一个月的就很少,只有一组学生真正做到了。
3、困难多
课外开展观察活动,存在着诸多困难。一是材料难找,比如养蚕需要桑叶,现在连农村里都不太找得到,更不用说城区了;有些观察活动要用到多种材料,而观察场地又分散在各自家中,要找到各种材料确实不易。二是观察时间上有难度,比如观察月相活动,下半月看月相要到后半夜才能看到,而且还要有比较好的天气。三是家长不支持,觉得家里种植植物,养小动物太脏,科学课的实验不如语数外重要等等。
(二)从教师方面来说:
1、没有下水尝试
经常听到有一些老师问:凤仙花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发芽?什么时候开花?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疑问,主要是因为没有亲历种植凤仙花的过程。
类似种植凤仙花等长周期观察活动,教师不亲历其中、下水尝试,就不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心里没底,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活动,无法解决学生观察中遇到的问题,那么也就无法起到相应的指导作用。
2、任务布置不到位
大部分的科学教师都对课堂上的实验活动比较重视:认真准备教学方案,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力求高效。但教师对课外观察活动普遍用心不足,任务布置不到位。具体表现为:对学生完成作业的困难估计不足,布置实验活动过于随意,结果常常是学生不能完成作业。
3、评价缺失
对于学生的课外实验,教师常常没有评价,不管学生做得如何,都不了了之。即使有浓厚兴趣、实验做得成功的学生来“报喜”,老师也只是简单说声“好的”。更何况课外实验活动参与面不广,教师的评价也只针对这少部分学生,没有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难以激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二、提高长周期观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指导——“扶一把”
教师在课堂内外起着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在长周期观察活动中同样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1、教师亲历观察活动
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师“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建议的第二点明确指出:亲身介入并认真观察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随时掌握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教师亲自参与学生的长周期观察活动,一方面能够在实践中获得第一手资料,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活动的意义,促进活动顺利进行。在教学《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时,老师与学生一起种下了凤仙花的种子,悉心照料,每天都对凤仙花进行观察、记录。经过一次亲历活动,教师了解了种植凤仙花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就能有目的地提醒学生观察的注意事项,比如如何种植才能让凤仙花生长得更好等。这样,学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进行长周期观察,都更容易获得成功。
2、给予针对性指导
在学生开展长周期观察活动之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观察要点,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设计简单易填的观察记录表。活动开展后,教师也不能只关心学生完成了多少作业、产出了多少作品,还应该主动发现和关注他们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当学生遇到困惑时,教师就可以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分析和整理;指导学生从书籍、网络中获取资料。
前面谈到开展长周期活动学生遇到的困难之一是“材料难找”。有一些材料并不常见,这又该如何让学生观察呢?其实,那些学生自己或家庭中难以获得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提供,如凤仙花种子、蚕卵、放大镜、温度计等。教师提供学生有困难的器材,表明教师重视的态度,对学生无疑是一种无言激励,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实验的积极性。
(二)家长参与——“帮一把”
开放的科学课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由校内拓展到校外,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把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这一意义出发,家长也是学生的科学老师,一位很重要的“导师”。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使家长认识到科学课中观察活动的意义。这也是评价孩子学习的一项重要依据,是发展孩子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科学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的机会,进行宣传教育。在家长会上介绍科学课的性质,科学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科学的评价标准,使家长知道科学、认识科学、重视科学。也可以运用书面、短信形式多与家长联系。学生在家需要搞什么活动,需要准备些什么材料,要求学生记录在作业本中,并向家长进行汇报,争取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比如有些实验材料可以由家长帮助提供;制作生态瓶需要的水草,小鱼等,家长可以帮助学生从池塘中捕捉;观察月相活动中,又可以陪孩子一起看月亮;记录天气日历,又可以帮着提醒等等。
(三)良好记录——“留一把”
实验记录是科学学习成果的体现方式,是学生参与科学学习的依据。学生是否会观察,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操作是否正确;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小组合作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能否尊重证据、尊重事实等等,都能从学生的科学记录中得到反映。在进行长周期观察活动时,我要求学生有专用的实验记录本,记录观察活动中的各类发现、原始数据、实验过程,甚至是存在的问题、失败的原因等。教师应及时检查学生记录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活动成果、学习轨迹,以便及时修正教学策略。对记录结果做得好的或有代表性的记录进行表扬和展示,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寻找差距及时补上。
记录单的设计,也要尽可能符合学生心理。如三年级下册“观察蚕的一生”的记录活动,为了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记录的热情,我引导学生给蚕的生命周期记录表设计各种新颖的样式,配上自己最喜欢的记录方式。于是迷宫形、照片形、漫画形等各种各样的“蚕的生命周期表”出现在班级中,学生的记录兴趣也大大提高了。
(四)及时反馈——“提一把”
小学生意志力比较弱,兴趣转移快,在课外观察活动容易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及时反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观察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在一个长周期观察活动期间,每节科学课上教师可以安排10分钟的上课时间对此进行交流。还可以利用上课前、下课后与学生交流谈话,检查了解学生观察活动的进展情况,给任务完成好的学生一些鼓励,给遇到困难、问题的学生一些指导,给没有行动的学生以督促。反馈的形式可以采用展示法、个别交流法、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探讨等。
(五)积极评价——“火一把”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还指出:评价主体则应包括教师、学生、家长等。由此看来,在让学生完成观察活动的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并吸引其他学生、家长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共同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伙伴和激励者。教师的评价时机还应全程化,随时随地做到对学生的关注,给予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
为了让大家能坚持长周期观察活动,我常在班级中进行一些激励活动,例如分阶段以讨论会、信息发布会等形式把他们取得的成果进行宣传,进行阶段评奖。奖品一般是小制作或实验的材料,一个小放大镜,一把塑料小镊子会让学生高兴许久,让他们感受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我和我的学生们共同进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与此同时,如何使课外活动从“有效”走向“高效”、“长效”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怎样建立一个包括长周期观察活动在内的课外科学活动的长效机制还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践行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
实践感受
观察记录本
禄口小学开心农场
观看田园诗
小组成员合影
肥料与蔬菜生长实验基地
点滴体会
1、活动前的动员工作、准备工作很重要,关系到真个活动的成败。
2、活动中的记录习惯、资料整理习惯需要老师去关注,只有常常过问并时不时的刺激他们同样很有必要。
3、老师要和他们经常性的交流沟通,及时的了解他们的困难,并给予帮助。
4、要做到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