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棍棒教育之我见

发表日期:2013/10/21 9:01:1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红梅 有529位读者读过

棍棒教育之我见

夏盼娣

某个星期天早上,和老公一起去菜场买菜,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突然从小区旁边的小树木里冲出个小男孩,接着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奶奶也冲出来,在大树上折了两根小棍子,抓到小孩往屁股上抽了几下,嘴里还振振有词的训斥着孩子,奶奶看起来非常气愤,小孩在挨打之前显得很无所谓,被打了之后,突然就变得“乖巧”起来,小手摸着自己的屁股,看到妈妈便掉下了眼泪,没想到奶奶将手里的棍子分了一根给妈妈,也训斥了几句,又哄了几句,然后就看着两个大人牵着小男孩走了。

看完这一幕,我不觉说了句,其实有时候有的小孩是需要“挨打”的,老公表示同意,并跟我说了一件他不久前在街上看到的另一幕:一位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小孩,小孩哭着闹着要妈妈买冷饮吃,妈妈可能考虑到小孩身体及天气原因,没有满足小孩的要求,被抱在妈妈手里的小孩就开始纠妈妈的头发,小拳头不停地打在妈妈的脸上,而妈妈只是在哄,并任由小孩“撒娇”,或许用“撒泼”这个词更贴切一点。

用棍子打小孩,在我们小时候,经常看到家长,拿着根桑树棍子追着小孩满村跑,现在是极少见到的,现在的家长别说打了,对于小孩的“宠爱”程度甚至达到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于自己家的孩子来说,宠爱是必须的,但也要分对象分场合。乖巧的孩子不需要棍棒;对于过分调皮的小孩,我觉得还真少不了棍棒,当然家长在实施棍棒教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寸,意思意思,吓唬吓唬就行了,不要把“家庭教育”演变成了“家庭暴力”。

我觉得适当的棍棒教育对部分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有促进作用的。当然这由家长来实施就行了,做为教师还是坚决杜绝,教师的对于孩子的教育,最好还是通过语言、说理,这才能体现教师的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