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斜阳冉冉春无极
发表日期:2013/10/14 9:47:1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伍凤娟 有522位读者读过
斜阳冉冉春无极
陈永静
《放牛班的春天》带领我们探讨了教育不同的价值取向,深刻反映了两种教育方法的对立,并给予刻板的行为主义以严厉的批判。一个高高在上的院长,粗暴专制、刻板冷酷、严厉甚而苛刻。一群顽劣成性的学生,他们有的被父母遗弃,有的双亲在二战中阵亡,整日不学无术。一个善良的失意的音乐家马修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用自己的音乐和宽容之心打开了孩子们的心灵,带来了这所名为“池畔之底”的学校的希望,带来了孩子们的春天。这部电影所涉及的教育理念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下面就心理学的几个角度试析这部电影。
最引人注意的就是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这两个价值取向的对比,教育活动究竟应该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还是应该注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院长是典型的行为主义者,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不是教育,而是如何纠正学生错误的行为以维持一种表面上的纪律,为此他使尽各种惩罚手段,关禁闭,罚学生打扫,甚至把学生带到办公室暴打一顿……这些频繁且有力度的惩罚看似控制了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学会了正确的行为反应,然而学生一离开院长的视线更是在背后恣意妄为。行为管理已经失去了它的有效性——约翰洛克:“对于儿童的任何管教,如果不能使他为做错事而感到羞愧,而只是使他感到肉体上的痛苦,那是没用的。”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强化只着重于负面惩戒而忽视正面鼓励,永远只把眼睛钉在学生所犯的错误上,行为管理有效性原则其中有一条就是:奖惩并用是艺术。柏拉图有言:“任何坏人也不是出于本人意愿成为坏人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去除不良的行为习惯,在使用是,每次都要告诉孩子因为什么行为受罚的,而且惩罚只应具有短期效应,一旦孩子的不良行为有所改观,马上要给予正强化。学生们无时无刻不被告诫着不许这样做,不许那样做,却没有人来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对孩子们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如何在犯错之后逃避惩罚。他们在一种极端压抑灰暗的管制下生活,永无天日,直到马修的出现。他是一个才华洋溢的音乐家,他像对待音乐一样对待这些几乎被所有人遗弃了的孩子,尊重爱护他们,“永不放弃,前方总有希望”。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前四种的需要为缺失需要,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他们对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是很重要的,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三种需要是生长的需要,虽不是生存必须,但对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马修对学生们的感化教育与这一理论不谋而合。他首先是一个能给予学生安全感的老师,竭力为犯错的学生寻求庇护。充当父亲的角色给弱小无依的贝比诺更多的归属感与爱。他尊重学生,愿意理解他们渺小纯真的愿望,哪怕只是一直热气球。他鼓励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音乐和集体合作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得不提的是马修慧眼识珠发现的音乐天才皮埃尔,如果不是马修,他可能永远无法成就后来辉煌的音乐事业。
《放牛班的春天》被誉为继《音乐之声》后最经典的音乐电影,孩子们能够在音乐的热情中表现自我。艺术不仅能治疗人们心灵创伤,它还是一种很好的、促进儿童成长的手段。,马修带领孩子们组织合唱队,通过音乐来探索孩子们的问题及潜能,借助生动的艺术活动能够协调解决孩子们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冲突,令两者更趋一致。
最后要说的就是就是期待效应。如果教育者多给与学生鼓励引导,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正是马修对皮埃尔的肯定与赞美,让他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信和自尊,他从一个被公立学校开除的学生变成一个受人尊敬崇拜的音乐指挥家,恰恰又是期待效应的正面例证。反之,如果一个老师认定自己的学生无药可救,那么在他眼里学生的一切举止都是错误,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心态一旦过了头,势必就要演变成罗森塔尔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预言”。老师的态度对学生的自我评价有着强烈的诱导。任何人都需要肯定,所谓“差生”也不例外,可以想见,在老师的一成不变的有色眼镜之下,再天性纯良的孩子,也极有可能成长为心理扭曲的人。勿论有心无意,老师确实充了当此类悲剧的缔造者。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唯宽容真诚之心才能流淌出优美的旋律慰藉所有受伤的心灵,浇灌出绚烂的成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