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发表日期:2007/11/20 10:59:3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09位读者读过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几点尝试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吴俊 金先芳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也处处有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把“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列入课程总体目标。为此,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生活讲实际,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 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融入教学
好的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
1、收集生活中的素材 提供感性认识
小学生生活经历不丰富,缺乏生活的经历,所以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教学提供感性认识。如在教学面积单位“公顷”这课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空旷的地上进行测量。在我带领学生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对“公顷”的概念,“1公顷有多大”及“我们学校校园面积大概是多少公顷”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同时,通过自己测量土地面积,学生学习兴趣很浓,热情很高,学得也很轻松。
2、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
我们也可以根据需要补充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我首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人体有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比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比1;脚底长度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比7;例如侦探根据犯罪嫌疑人的脚印,推测他的身高等。这样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新知的探索。
二、 用生活的场景组织教学。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生活中更是充满着数学问题。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如教学“毫米的认识”一课,在认识毫米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长度单位量周围一些物体的长度。学生们拿出尺,有的量课桌面的长度,有的量铅芯的长度,有的量书本的厚度,有的量橡皮的长度。在测量中,有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不够用了,而有的物体的厚度连1厘米都不到。这时有个学生提出:“老师,量橡皮的厚度用厘米做单位还不够精确,要有更小的单位,”“用什么单位好呢?”“毫米”在学生的体验中已经呼之欲出了。
这样发现数学问题,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 以生活的方式拓展数学。
数学知识应加以运用才得以巩固,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与身边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场景,让数学贴近每个人的生活。如教学完“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面积的计算方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算我们学校大厅中圆柱的横截面积是多少?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圆柱的周长,算出半径,再用圆的面积公式算出圆柱横截面积。又如教学完“百分数”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后练习:
我班男生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我班扎辫子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你的年龄是老师的百分之几?
一年中学习的时间占百分之几?
这份练习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学生非常乐于完成。
总之,在生活中学数学,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善于捕捉生活现象,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