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的教育闪耀人性的光辉
发表日期:2013/6/8 14:23:2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勇 有516位读者读过
让我们的教育闪耀人性的光辉——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有感
贾蕊欣
书之于我们,就像一面镜子,与之对照,不时反省自身,修正自己的行为。
初当班主任,带的又是一年级的小家伙,起初真是无所适从。看着他们个个可爱,真不忍心对他们说重话;而看着他们犯错而屡教不改时,又真是又气又急,气他们为什么总是不听话,急他们为什么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养成好的习惯。于是,我收起了温柔,对于错误行为一律强力打压。班上的小朋友似乎被老师的变化吓到了,突然变得温顺了起来。我感觉自己的高压政策生效了,有点沾沾自喜起来。
然而,当我看到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时,反观自己的行为,却发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仅仅处于比较低的层次,让学生因为害怕而遵守规则,其实孩子也不高兴,我们自己也会被工作强度所累。《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我意识到,一个阳光而充满人性的班级,不应该靠高压而生存,高压或许是条捷径,可以治标,但要真正治本还要靠对学生人性的引导,我们应该是学生的心灵导师,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方法简单粗暴的教书匠。雷夫老师告诉我们: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一样东西——“害怕”,用信任取代恐惧,是一条真正的捷径。
雷夫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为了成绩,也不是为了让孩子乖乖听话,雷夫老师认为人格品性才是教育本质,要培养开阔视野的孩子,要培养孩子的“品格”、“诚信”、“道德”与“胸襟”。雷夫老师以人性管理班级,她努力与孩子之间建立信任,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们可靠的肩膀,做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做孩子们心灵的导师。
雷夫老师一直在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哪位学生没有交作业,她不是严厉训斥,更不是罚抄罚站,而是用充满关切和理解的眼神告诉孩子“我相信你”,你有修正自己行为的机会。如果雷夫老师遇到那位书包乱七八糟的孩子,她一定不是粗暴地羞辱他,训斥他,甚至恶语中伤他,她会抓住这个帮他改正行为的机会,教他整齐是多么的重要,如何才能做到整齐,老师付出了爱和耐心,学生那幼小的心一定会融化,会认真修正自己的行为,教育也就在无形中达到了目的。
我非常赞同也非常敬佩雷夫老师的人性教育,孩子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性和个性,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让孩子们都千人一面,乖乖听话,这样是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容易管理些,但也同时抹杀了孩子的个性,阻碍了孩子一些发展的可能。
但是,保护孩子的天性不等于放纵他们,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老师的引导,关键是怎样正确适当地引导。雷夫老师给了我一盏解决问题的明灯。她把人的道德发展的六阶段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孩子要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好的行为习惯并将之内化需要经历这六个阶段: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第六阶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我们班主任进行德育的终极追求。但这六个阶段是一个连续体,需要一个慢慢培养的过程。反观我们的学生,他们正经历着这样的过程:一年级的小朋友一开始是害怕受到惩罚,所以如果老师严厉一点,凶一点,他们就会比较顺从。光靠罚不行,还得有奖,我们在制定班规校规的时候往往包括各种奖励制度,有一些孩子为了得到这些奖励而努力,但是这也有一个问题,一旦孩子不在乎老师的表扬或者觉得这些奖励不值得付出努力,孩子就会停止努力,不得已我们就得不断升级奖励,而我们能达到的迟早有一个终点,这一政策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制约。因此,我们还需要引导孩子往更高的阶段进发。第三个阶段其实跟老师的个人魅力有关系,正如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孩子喜欢你,你的话就能让他信服,他为了让你高兴或喜欢他,他就会表现得很好。第四阶段需要孩子一定的理性觉悟,他知道规则是怎样的,就按照规则去做,不会去想规则有没有道理,这一类孩子属于比较听话的孩子,愿意服从规则和安排。第五阶段就需要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了,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什么影响,懂得应该体谅别人,不要让别人因为自己的行为而感到不适,希望让别人因为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我常常给孩子们讲这句话,有的孩子能听懂,有的孩子还不能理解。第六个阶段就是要达到我们儒家文化所倡导的“慎独”了,这是君子之道,需要用一生去修行。
班主任与其他老师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不光教给孩子们知识,更要教孩子们做人做事。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可见班主任之于学生成长的重要,人性教育之路虽然漫长,却能温暖每一个孩子的心,照亮每一个孩子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