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巷幸进青研班 禄口宋卞听课有感
发表日期:2013/5/27 9:43:3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勇 有669位读者读过
幽幽巷幸进青研班 禄口宋卞听课有感
——5月10日参加区小语青研班开班典礼后记
宋雅文
废话一通,愿看者看,不愿看者跳(此言适用于通篇文章):此次活动内容太丰富了,进了课堂,听了汇报,见了导师(很遗憾,没有见到我的汪璐璐导师,不过收到了她《写给年轻的你们》一文,稍微平衡了点,(☆_☆)/~~),还聆听了教导,感受到了被寄予的期望。因能力有限,无法将如此庞杂的内容及感受很好地整合成一篇像样的文字,删除吧,又不忍,因为更想保有“全尸”。所以,事先声明,此文将不伦不类,语言表述将风格跳跃,杂乱无章。如有幸入哪位高人的尊目,还请您多包涵!更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感性前言】
5月10日,参加了区小语青年教师研修班的开班典礼,典礼虽不似日常所耳闻目睹的那般隆重,甚至很朴实,但内心激动、感念的情绪却分毫不见。因为我知道参加了这次活动便就意味着我们正式成了团队中的一员,更重要的是能与这么多优秀、出色的同龄教师在一起交流、学习与成长,怎能不让人感到荣幸,感到幸福呢?
进青研班的第一天就已足够好运——与几位前辈近距离接触,被他们的真、诚、挚打动着。身为教研员,她一直在用心为我们江宁的小语教研创设良好的氛围,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努力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传达给我们,把好的教学方法传播给我们,这一次青研班的建成想必更是花费了她不少的心力,这,是周老师的真诚。作为一所对青年教师培育颇有心得的学校,禄口小学的领导就此为我们做了一个题为“精细务实为青年教师的快乐成长导航——禄口小学青年教师培养经验总结”的工作经验分享,实实在在,详详细细。这,是禄小的真诚。身为我们的导师,王蕾、蒋崇勇、盛书霞、庞芳、王林等老师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畅谈了自己的心扉,给我们以启发、鼓励与引领。这,是师长的真诚。
幽幽巷何其有幸啊!感念之。
【听课有感1】
活动在禄口小学进行,仪式开启前,该校的宋雅文、卞良燕两位青年老师分别为我们献上了一节课。因听课所得是此行中最庞杂的收获,所以,笔墨将要浓重许多。
宋老师所执教的内容是一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小诗——《鲜花和星星》。
宋老师刚参加工作,教学风格却很好,语言很有儿童的味道。看得出来,她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课前,与孩子们一阵唱歌;课中,在黑板上画漂亮的简笔画,带着孩子有表情、有动作地读书。课堂活泼。
在与学生的合作上,宋老师也是很成功的。课堂上,孩子们的积极性、参与度很都颇高,可爱的小脸上总是洋溢着天真的笑容,可见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是件快乐的事儿。学生好的状态离不开教师的感染与日常的教导,上课班级是宋老师亲手所带的,可以看到,课上宋老师总是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与鼓励,想必平常也是如此。生活在这样一种不断被肯定与激励的环境中的孩子怎么可能不阳光呢?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一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尤其是在指导识字、写字上,我觉得宋老师就具有很清晰的思路与合宜的方法。如在指导“朵”一字时。她采用的是随文识字的方式,在文中认读生字,初步理解生字后,她反复问学生:“一朵什么呀?”学生说:“一朵花。”“一朵鲜花。”这种看似无意的交流其实却在悄然间帮助孩子构筑了语言环境,积累了词语。接着,宋老师在田字格中出示了这个字,同时在字的右下角插入了一朵闪动的花,让学生找一找字与图的联系。学生一下子就有了自己的发现,有的说:“‘朵’字与这朵花很像。”有的说:“我发现‘朵’下面的‘木’与花下面的茎和叶子很像。”有的说:“我发现‘朵’上面的‘几’很像花。”这样直观的观察与比较,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记住了字形,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还进行了一定的补充:“你看,要把上面的花儿托起来,这‘木’的一横就要怎么样啊?”如此一番,孩子对这个字的写法也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这种图文结合的识字方法对于低年级而言是很有运用价值的。
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可能就是课堂略显直板了。没有什么起伏,似乎缺少了某种必要的节奏感。可能初涉教坛的人都会这样吧,目光与精力总是会不自禁地放到对教学程序的操控上。另外,朗读指导是不是应该有更好的方法呢?好像教师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一句一句地带着孩子分析,学生的自主性没有的得到充分的调动与发挥。不管怎么说,瑕不掩瑜,很佩服!
【听课有感2】
第二节课是由卞良艳老师上的,如果说宋老师的课还略显稚嫩,美中尚有不足的话,那卞老师的课却已然上得纯熟圆润,几近完美。卞老师所执教的也是低年级的一首儿童诗,题为“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她的这节课可圈可点之处甚多,也解决了我之前的诸多疑问。下面就对她这精彩的一课进行一点简单的梳理和提炼。
(一)在自主选择中引导阅读
2至4小节是课文学习的重点部分,卞老师的处理别具一格。她先是问学生:“夏天来了,我想变点儿什么呢?”学生逐一找到:雨滴、小鱼、蝴蝶、蝈蝈、星星和新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幅精致、漂亮的简笔画。这,是整体把握。接着,PPT上出示一系列短语:透明的雨滴、清凌凌的小河、穿梭的蝴蝶、唱歌的蝈蝈、眨眼的星星、弯弯的新月、大大的荷叶,这,是更具体而又形象的渗透。在读了这些词语后,教师问:“你最想变什么?”此时学习的主动权又被转交给了学生。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出示了相应的语句,引导学生学习。
指导中,教师总是将理解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使朗读不是无意义的读,而是建立在理解与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学生说:“我想变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穿梭。”师适时出示“穿梭”一词,在读会之后,她又请学生下座位演一演,后总结说:“像她这样来来回回地,一会儿飞到西,一会儿又飞到东,就叫‘穿梭’。”除了结合语境,借助动作来理解词语外,教师还能结合孩子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发挥孩子的想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学习“我想变透明的雨滴”一处时,师问:“是什么样的雨滴?”生说:“透明的雨滴。”师又问:“透明的雨滴睡在绿叶上的感觉怎么样?”生说:“很舒服。”有了这样的体会后,师提出了朗读的要求:“那就请你把这种舒服读出来吧!”
这些教学片段无不体现了教师大胆的“放”与智慧的“收”,真是收放自如,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由此,不仅学生的参与度高,学得更快乐,效果也更好。
(二)在师生合作中配乐朗读
学完2至4小节之后,卞老师并没有直接进入课文下一段的学习,而是进行了小结式的回顾与强化:“这是作者的六个愿望。下面我想与六位同学合作读一读。”教师读第一小节,所请的六位同学分别读有关变雨滴、变小鱼、变蝴蝶、变蝈蝈、变星星和变新月的句子。音乐响起,大家从刚才紧张的学习中走了出来,转而沉浸在悠然自得的阅读中。真是一片和谐、美好。
(三) 在读中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这节课还有一个很闪耀的亮点——卞老师在孩子有效的理解与朗读之后,总是不失时机地再带孩子走一程——结合语境进行想象说话练习。
配合合作读之后,教学依然没有往后推进,而是在“向更深处漫溯”。“如果我们有魔法,那到了夏天,你想变什么?”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开启了。有的说:“我想变一只小鸟,在空中自由地飞翔。”有的说:“我想变一阵清风,传播荷花的清香。”有的说:“我想变一只勤劳的蚂蚁,叫来兄弟跟我一起搬粮食。”还有的说:“我要变一只青蛙,帮助农民伯伯捉害虫。”······答案真是精彩纷呈。
学习了课文第五段之后,教师同样也进行了适机的总结与延伸:“荷叶这把大伞,除了为小鱼和雨点举,还会为谁举呢?”出示:( )来了,在( )。孩子们的回答同样精彩不已:“蜻蜓来了,在荷叶上飞来飞去。”“蝌蚪来了,在荷叶下避雨。”······师说:“小小的荷塘成了动物的乐园。荷叶给小动物们带来了欢乐。那荷叶,你快乐吗?”生脱口而出:“快乐。”“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么多小动物围着我和我作伴。“因为小动物们能和我分享快乐。”“同学们,荷叶用自己的行动赢来了很多的朋友。此时此刻,卞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师边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课题贴纸,边说:“也难怪作者会取这样一个课题。”贴上后请生读课题。就这样,这节课的课文教学被画上了一个完美而又漂亮的句点。真的很棒!
【感性后记】
活动临近结束时,周老师说“这是梦开始的地方。”是啊!我们46个成员将从此共同踏上寻梦之旅,开始我们语文教研的旅程。周老师还说了:“你们要每两周发一篇博文。我们要定期进行统计,表现不积极,达不到要求的就会被取消作为成员的资格。”不好了啊!万一真有个“三长两短”可就丢脸啦!不由得一阵紧张。不过,活动结束后,还是美滋滋地与大学校友一阵到禄小的食堂就了午餐,哈~~ 然后就“打道回府”喽!~~ 接着就作了此篇挫文暂以保成员之席啦,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