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火花
发表日期:2013/5/2 9:44:5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潘斌 有693位读者读过
思维的火花
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够一秒不差地跟上我的上课思路是不现实的事情,我崇尚孩子要有快乐的童年,我不希望学习成为他们的压力。我相信一个人的思维是最重要的,可是我又常常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如何帮助每一个孩子在他们的内心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我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却又一直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节意外的课让我受到了点启发……
那天在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或一位数的时候,运用练习上出示了一张图片:54个踢足球的同学和30个打篮球的同学图片并列地展示在投影上,按部就班地抛出我准备好的问题:你看到图片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孩子们也如我预料的那样先后提出了“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踢足球的人比打篮球的人多多少人?”、“打篮球的比踢足球的少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孩子们边提问边解决问题,让我开心的是爱插话的小朋友一如既往地用“不屑”的语气“打击”最后提出来的少多少和前面说过的多多少是一个性质的问题。其实这是后面要学习的内容,而现在孩子们就已经发现多多少与少多少本质就是在求两数相差多少这样的深层次理解。
问题解决到这里已经达到了我预设的计算54-30的目的,可是我发现还有几个孩子举着手要求提问,看到他们不被答应回答问题不罢休的样子我还真不忍心故意忽略,就给了他们表达的机会,于是让我惊喜的一幕开始了,周晨鹏首先提出“我想问再来几个打篮球的同学就和踢足球的人数一样多了?”虽然算式任然是54-30,可他能从另一种角度来发现问题还是挺让我佩服的,我不得不夸赞了他的聪明!这点惊喜还没平复角落里又举起了跃跃欲试的小手,我一摆出“请”的手势,吴宇凡又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请问,再来几个打篮球的同学就可以超过踢足球的人数了?”我非常满意地表扬了他。这个问题曾经在一次考试出现过,当时我就“赶上”和“超过”的区别跟孩子讲了一会儿,因为这属于思维拓展的题目我并没有要求孩子们都掌握,可现在看到孩子们真正把我当初的话记在心里并很恰当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是很让我感动的……
我为孩子们积极思考的热情感到非常开心,坐着的孩子们也小声地发出佩服的声音:“这都能想到~牛!”我满意地看着孩子们试探地问道:“还有别的问题可以提吗?”没想到居然还有孩子举手,陈冉羞怯地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对不对……”此刻,不管她的问题是不是重复的,有没有研究的必要我都为他们愿意思考感动高兴,于是鼓励道:“没关系,慢慢说……”陈冉沉默一秒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语言,其他孩子都眼巴巴地等着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果然!她并没有让我们失望,她答道:“我想问踢足球的小朋友中去几个打篮球他们的人数就一样多了?”这样的问题一出现我更多的是惊讶,孩子们灵活地运用往日碰到过的为数不多的思维题型的能力居然这么强,我真是小看了他们的听课效率以及学习能力!于是,我借着陈冉提出的问题,找同学说了说这种题目的解题思路(54-30=24,12+12=24),想到12+12=24是我没有讲过的思考方法,我以前只讲过画图的方法,简单明了,而面对像这样大数字的画图就不实际了,没想到孩子们自动升华了思考方法。
如果说这一个个惊喜都是有心的孩子给予的,那最后一个提问便是无心插柳了……记不清是谁提出的问题了,他指着图上的画,磕磕绊绊的向我们描述着他的发现“……所以我想问踢球的有几个小朋友……”他的声音很小我几乎没听明白,于是我疑惑地看着他说:“踢球的有54个小朋友啊~”他急切地解释说:“不是不是,有一个小朋友没在踢球……”我恍然大悟!足球是一个特别的运动,虽然他讲得并不完全正确,但发现足球有守门员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突破了!在他的提示下我激动地对一头雾水的孩子们引导道:“某某的眼睛真敏锐,同学们你们发现踢足球是有守门员了吗?”孩子也突然醒悟过来,发出意味深长的一声“哦~~”“那么,除了守门员有多少个踢足球的小朋友呢?”孩子们反应非常快地给我抛出一道算式:54-2=52
孩子们精彩的发言,让我很是惊喜,从他们的发言中,我知道他们在积极思考,这样的愿景我已盼望已久了,自入学以来,孩子们的学习一直不在状态上,上课常常溜号,学习时不用脑,不用心,在这节课上,虽然这一节课已远远超出了我预设的时间,但我认为还是值得的,因为孩子们已经知道课堂上要有自己的思考,不走别人思考的路线,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出乎意料的一课突然使我的问题有了逐渐清晰的方向,教育要求师生之间形成民主的平等的气氛,要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从而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允许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老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以此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课堂讨论过程的实质就是相互竞争、相互诱导、相互激活的过程。
首先,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这节课上得如此顺畅的前提就是我给孩子们设置的问题没有太多的框架,这就给了学生自己发挥的空间。因此在提问题的时候要关注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也要关注可能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师应更多地思考如何设置课堂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能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有效的问题才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思维。问题的提出要能够引导学生多途径、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这样的训练不是三两天就能够达到目的的,而课堂时间又不允许我们过多地进行这样的引导,所以教师们可以适时地加以控制,并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
其次,教师的鼓励很关键。有时候学生的回答简短不够完整,这时,教师要不断提示,还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价值,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具有积极参与回答的意识,保持高涨的学习情绪,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气氛活跃,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在课堂提问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表扬是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的,通过一次次的回答问题的尝试,孩子们会慢慢喜欢上发言,那么他们的思维比起那些也许思考了却不情愿回答的孩子来说发展得更快。学生的回答不能及时得到老师正确而恰当的评价,多少会挫伤学生说的积极性。鼓励的作用就在于淡化孩子们心中因为答错问题产生的尴尬心理,让更多的孩子敢于说出自己想到的东西。
第三,好的思维力求独立。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寻找思考的触发点,精心寻找问题,提倡反思批判。对于设置出来的问题学生要学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这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就比较高了,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让他们从感兴趣的点出发逐渐扩大知识面,如果视野不够宽、知识太单一、思维就会受限,拘泥于某一个方面也就没有办法创新了。
最后,课堂真的要尽可能的交还给孩子,让孩子们多说以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要想提高思维能力,就必须努力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树立说话的自信心。我很庆幸我带的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的天真让他们敢说,也愿意说,相信如果我多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特质,他们会慢慢把积极展示自己的想法变成一种习惯。
今天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了我惊喜的同时,也给了我很多感想,让我看到了希望,也给了我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