禄口小学六年级第一单元语文集体备课
发表日期:2013/4/28 16:19:3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福新 有646位读者读过
张福新
一、 第一单元教材说明
阅读第一单元教材,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壮丽的气息”和油然而生的“自豪激情”。细读本单元的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表达“山河壮丽”的课文、习作、练习四块相成。
(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部分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页,主题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二部分分为2、3页,主题是“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两种习惯都是要求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在社会自然中去实践运用语文,以形成自身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2) 表达“山河壮丽”的课文:本单元为现代诗一首、写景文章两篇、游记一篇,共计四篇。《长江之歌》描绘了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表达了人们对长江的依恋、热爱。《三亚落日》描绘了三亚富有诗意的美好景色,洋溢着喜爱和赞美。《烟台的海》描绘了一年四季不同的特点,展示了烟台人的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赞扬了烟台的海和人的思想感情。《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通过对双龙洞的游览,表达了对祖国神奇、壮丽景色的深深喜爱。这些课文体裁不同,但它们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略了祖国风景壮丽,激发了对祖国热爱,也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学会感恩;更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学词、学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3) 习作:本次习作要求写童年趣事、文通字顺。如果老师稍微瞄一下范例,就会发现题目中也暗含了让学生修改的含义。因为给予的例子就是修改的原稿,教学中不妨也复习一下,上学期习作中的修改方法,在习作中注意让学生练习、强调一下。
(4) 练习:本次练习安排五项内容,包括语文与生活、熟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
二、 阶段性目标
六年级下学期是小学生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的最后一学期,是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收官”时期。在教学中,我们应在把握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掌握本册的目标,同时也应要完成小学生阶段性的补漏,从而为培养出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奠定基础。
1. 识字写字:a、重点是继续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b、写字时,在行款整齐的基础上,应强调有一定速度。
2. 阅读: a、提出默读不少于300字/分钟的速度;b、能辨别词语的不同色彩及体会,揣摩词语不同含义和表达效果;c、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d、体会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
3. 习作:a、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笔读书笔记;b、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c、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三、 单元的教学目标:
1. 能识写本单元的生字26个,识记二类字5个,多音字1个,熟诵积累练习中的12个词语,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指定的部分。
3. 重点理解和感悟关键词语、重点句子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感情,。
4.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按自己需要收集资料、读写结合的学习方法,并养成习惯,努力让学生从课文中掌握学习方法,主动去描绘身边景物,去记录感受。
四、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
1.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1) 能识写本单元生字,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词语,积累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情感的朗读课文,练习有一定速度的默读课文和浏览课文。
(3) 体会到课文表达的主要内涵,斟词酌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达到领悟、熏陶之目的。
(4) 从这单元的课文安排来推测,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教材意在把良好的习惯的培养始终不渝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本单元可贯彻“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习惯。因《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有明确要求:“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本单元的课文都也可以进行“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这种习惯的训练、培养;后面单元的课文还有进行培养的“土壤”;所以教师要予以重视,持之以恒的进行培养
(5) 从这单元的课文安排来推测,学生学习游记、写景的文章,我们还可从写作方法到情感体验,进行适当地拓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读课外书和自主习作,并达到训练读写结合之目的。
2. 本单元教学难点
(1)课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应用:如教材中第九页第 3 题、第十三页 第2题等。
(2)课文中重点句的体悟和理解、积累:如:①你用纯洁清流、灌溉花园上;②夕阳滑落的景像美妙绝伦;③烟台的海是凝重的;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背景,一座壮丽的舞台。……
3、课文的思想内涵领悟、渗透和写作方法理解、应用:①长江的无私、三亚的美的可爱、烟台美得独特、双龙洞的奇幻等;②游览顺序,观察顺序等;③如何把课文中的写法延伸到课外练习中?延伸时如何巧妙而实在?
4、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除了开篇两种实践习惯外,我们从一年级起培养的阅读习惯也应长期坚持。难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非是一节、两节课去训练,教师要有意识地融于每节课,融于学生课内、课外且长期坚持。如:在阅读中的默读;边读边思考;查字典解惑、预习;收集资料;新旧知识对照等,这些习惯大都在1—6年级语文教材中有涉及,也有些是语文教师自己的好习惯,我认为本学期强化、坚持。
五、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
1、本单元教学挂图,中国地图,有关课文投影片、录音等;
2、自制的一些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3、口语交际的一幅城市地图或一名胜景点的景区图。
学具准备:
1、字典一本;
2、课堂练习纸,订正用作业本;
3、口语交际习作时使用的照片、图片若干。
六、教学建议
1. 识字写字:
(1)引导学生自主识字,随文识字,扩大识写生字的内涵。新课标要求我们发挥学生主动性,我们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重在引导、检查。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识字能力,我们的重点应放在自主识字,课内点拔、提醒生字写法,重点指导字义及运用上,且方法也应多一些:
例:教学《长江之歌》中生字“溉”。
①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相关词语“灌溉”;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 纯洁的清流指什么?那么灌溉指的是什么?
②看看这词字形,你体会到了什么?(和水有关);
③字典中是什么意思?(灌;浇);
④在文中还有哪个字与此字类似?(概)诗中是“气概”,什么意思?气度。
⑤你还想到了哪些相似的词;(慨)和什么有关?心情有关,是大方、慷慨的意思。
⑥再把这些词读一读,体会“灌溉”、“气概”、“慷慨”,注意他们的写法,
⑦听写检查。把 “灌溉”、“气概”、“慷慨” 这三个词在一块听写。
(2)识字时间要少些,但检查要频些。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中识字、写字时间要少些。尽量让学生自主识字、写字,随文识字、写字。我们可用随堂听写(用教研室以前下发学生的课堂练习纸),随机抽查;及时批改,及时订正;多检查、多督促;少做精炼、少讲多说的方法,既减轻学生抄写负担,又达到了识写要求,一举两得。一味“蛮抄”不符合现代教学理念,效果并不理想,也不科学。
2. 重视习惯养成:
我们有些语文教师教学中认为讲习惯,上培养习惯课,浪费精华教学时间,往往坚持时间不长,学生形成不了习惯。因为学生没有识写、学习、阅读的习惯,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遗忘较多,阅读水平得不到提高,语文成绩总是徘徊不前。于是,又陷入补差、补漏却又提高不了的怪圈。其实语文自主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学生会自觉读书、背书;自觉识写;自主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百利而无一害。
3、阅读教学的建议:
(1)明确每节课的要求和目的,分散课文重、难点。其实这是最粗浅的、人人皆知的道理。哪怕是才第一天当教师,上一节课都得清楚。“脚踏西瓜皮”、“随波浮沉”式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散漫没有系统,收效就甚微,做教师的也明白。问题是有些“经验丰富”的老语文教师或“海天阔地”、“纵横南北”的新语文教师心中是否每一节课的目的、要求,重、难点都真的明确?这一节课安排如此目的是否合理?……令人生疑。因为这需要备课时真正吃透教材,熟稔学生学力水平,方法化繁为简,御繁为缕才行。
(2)明确阅读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自主设计教学环节。阅读教学各环节承载任务不同,我们的课堂时间分配也不同。教学中我们要心中有数,各环节不要过细,也不可“蜻蜓点水”,真正落实语文课“一课二教时完成”之目的。通常语文教学的各环节如下:(仅供参考,来源自创)①第一课时: a、激发兴趣,破题引入;b、初读课文,整体感知;c、精读部分,体悟内容;d、识写生字,总结作业,四部组成,教学时可适当调整;亦改变如第一环节也可改成:收集材料,破题引入。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识生字,通课文,晓文之大概”。②第二课时: a、听写复习;b精读课文,体悟感情;c、自主探索,深入理解;d、明确写法,延伸课外,四部分组成,亦可自主创新变化。备课时抓住这几个环节,来安排45分钟教学时间,不要拖拉,这样才能让每个时间段,发挥作用。平时我们课堂教学随便、任意拖拉,关键是各环节时间安排有问题。
(3)少讲、精练,留有空间。一篇课文两教时教完,许多老师生怕“缺一漏万”,于是各个“击破”,逐段论讲,“口水四溢”,学生却身处“雾海”,“载沉载浮”,一知半解。反之,我们抓住重点,扣住要点精讲、精练,“枝叶”扔给学生,就会“主题清楚”,学生所得各异,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
例如:第一单元:《三亚落日》第二节,依我看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老师讲两点,a、这节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三亚蓝得心醉、美得可爱);b、想像一下:全是蓝色的三亚和可爱的沙滩是什么影像?教师重点指导朗读描绘可爱的细沙的句子即可。目的就给学生产生三亚的美,作者的喜爱,为下文学落日红色美铺垫。至于怎么美,作为教者,我们应为学生留有空间,让每个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想像去展示心中的画面。
4、关于习作:(1)用好例文;(2)学习修改;(3)先说后写。
教师教学例文,首先引导学生对描绘人物动作、行为的词语运用方法学习,引导学生仔细琢磨;其次学习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修改时要注意什么、方法是什么?要讲清楚。这次习作,我们强调先说后写,有些学生不愿说可鼓励其在心中说,对着镜子自己练说。说的过程是学生组织作文材料过程,说好了,到写时,就水到渠成了。
5、关于练习:
(1)拟人辞格的运用效果,要让学生通过朗读体悟;
(2)把句子改成拟人句或用拟人手法去描绘。教师可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动作或词语,改成人的动作或词语,再读一读,注意通顺、连贯就行了;
(3)诵读和积累:教师一定要明确其不一定都是成语,只能说大都数是。所有这项,题目中的词语未必都是这一种用法。如“风卷残云”,教材只取其本意分到了此类,而现在多用于人吃的姿势上。
6、关于口语交际:
(1)教师教学时要创造交际环境,让其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
(2)在语文教学时有意培养锻炼。如上《记金华双龙洞》、《三亚落日》让学生来当导游介绍美景;
(3)在日常生活中主动锻炼。利用班会或平时向家里亲戚介绍,皆可“介绍禄口”;
(4)注意要求,条理清楚,语言亲切,抓住重点。
七、教学疑惑及解答:
1、“船两头系着绳子”,这个“系”读系“xì”还是“jì”?
答:根据张庆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1—2期上的说明,推测读“xì”。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总在每册课文的开头,用2—3课时来教学,能否调整,放置于这个学期之中进行教学?
答:我认为不妥。苏教版教材在每册开始安排“习惯篇”,意在始终不渝地把良好的习惯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习惯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开学就让学生明确本学期的目标习惯,有利于学生本学期有时间养成习惯,也有利于教师的检查、督促。
八、教学设计一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