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将语文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发表日期:2013/1/15 14:30: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 有537位读者读过

将语文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2012年溧水高淳江宁小学语文联片教研活动

                                  宋雅文

语文教学的目标的设计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他们的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教师如何让对教学的目标进行确定,对教学的重点进行取舍重构,挖掘课程的核心价值,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现如今我们所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也是语文教学从教课文走向教语文的亟盼。“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比“怎么去”更重要。

周老师围绕“清晰目标 明确重点 以学定教”的主题从几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给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         充分关注文本言语形式

    叶圣陶先生说:“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然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以及对思想感情解读的现象并不鲜见,不少老师或无意、或无法去触及文本中那些精美别致的语言形式和别具匠心的表现手法。一如歌德所言“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理应且亟待呼唤“关注言语形式”这一本质的回归。

   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包括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各种表达方式和结构特征等内容。课文中有很多语言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智慧结晶,像沙滩上的贝壳,又像宇宙里的星星,让课文熠熠生辉。这样的语言韵味无穷,需要引导学生细细体味,意思都能读懂,文章的表达的光芒就需要老师打带领,细细体味,体会其中的意蕴、情味、理趣以及表达的作用,让课堂有自己浓浓的语文味。

二、         充分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说到不同文体,最先让我想起的就是不久前听我们学校一位师老执教《狼和小羊》,我们学校还就此堂课进行了研讨,课后我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思考。《狼和小羊》出自于《伊索寓言》,是一则经典的寓言故事。在教学此课时,可以充分运用朗读表演等多种新式,给学生创造时间与体悟的时间与空间,尽可能让学生直接收获感悟,以便促进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懂得此则寓言故事的道理,甚至衍生出更多多角度的答案。让学生在朗读表演讲诉练说的过程中,触“言”感“意”,“意”由“境”生。不同的课文需要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不同的语文活动版块,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感悟。

三、    充分关注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

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语文教学是学生通过和文本对话,把书面符号加工转换为言语信息,即对范文语言内化吸收的过程。情是语文教学的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产生巨大的内驱力,作为老师的我们需要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激发孩子们读书的热情,让他们将学语文变成一种内在的需要,一种自觉的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在我们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悉心创设与文本吻合的情境,让学生走入角色,实现有效对话。

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关注的东西很多,但无论怎样,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孩子们的语文实践能力,让他们学会主动发展砥砺磨砺拔节生长。如果理清“教什么”比“怎样教”更重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比“怎么去”更重要;实现“清晰目标 明确重点 以学定教”,就是逼近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响应了新课改的呼唤。我们需要把语文的种子植入孩子们的心田,留住语文的根,让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现美丽的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