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家长学校>>文章内容

我们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发表日期:2009/11/25 14:25:5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515位读者读过

我们该为学生的探究做些什么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心小学    李 强

关 键 词:平等 和谐  情境  主导作用 有结构的材料  介入和指导

内容摘要:实际教学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诱因,使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主动参与到探究中去;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素养;对于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者和鼓励者的作用,适时地、重点地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他们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知识的建构者。”主张儿童是学习的主体、知识的建构者,充分肯定了教师在儿童建构新知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主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的潜力和好奇心是无边无际的,也是我们无法想到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水平、年龄特征等,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听故事提问,看小魔术提问,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提问等。在情境中学生感到困惑并产生认知矛盾时,更能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水在加热和冷却后》一课的开始做喷泉实验,学生立即被吸引了,教师趁势问:水能喷出来大概和什么有关?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进行自主探究。

又如一位老师在上《变色花》时,教师出示两束白花(一束只有花瓣,一束有花瓣和叶)问:“这两束花好看吗?”学生提出花的颜色不好,要有颜色就好了。接着,教师拿事先准备好的装有紫甘蓝水的小喷壶,往白花上喷,奇迹出现了,白花变成红色的了。学生产生了问题:为什么会变成红色的?接着,教师往第二束花和叶上喷,花变成红的,叶子变成绿的了,这时学生的疑问进一步加深:为什么同一种溶液喷在白色的花和叶上,会出现不同的颜色?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前提,教师应该创设问题的情境,提供诱因,使他们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主动参与到探究中去。

二、准备有结构的材料,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展开。

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学生的探究要有点东西才行。这个“东西”就是材料。作为教师要舍得花时间为孩子准备一些材料,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这些材料要包含科学的概念、科学的知识。通过摆弄这些材料,学生能发现科学的道理。

如研究纸的吸水性,教师在课前布置让学生找不同材质的纸,课前教师又有意识地进行检查并筛选、补充,每组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这样学生的发现就丰富多了。又如研究固体在水中的沉浮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很多材料,有大有小,有沉有浮,有重量相同体积不同的,有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教师把这些材料整合在一起,再经过层层引导,使学生的探究层层深入,不仅保持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使学生体会科学的全面性及深度。

当然,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太多,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时间,致使学生无从下手,无法自主探究。又如在研究声音高低和什么有关时,有一位老师考虑到了材料的多样性,给每一组发的发声材料不一样,但他准备的材料中有二胡等几种学生不易操作的乐器,学生在操作时由于不会,老师不得不一组一组地指导,浪费了时间,现场秩序比较乱,影响了“做”的效果。其实在选材料时,有一些易操作的材料,如:橡皮筋、钢尺、塑料尺等,这些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操作起来容易,更能贴近生活的材料。

教师在选择材料上,要充分发挥主导性。既要考虑到材料的可探究性,更要考虑到其典型习惯内和简易性,同时更应具有引导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只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出发,选取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素养。

三、把握时机,进行必要的介入和指导。

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非放任自流,是需要教师适时的、必要的指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担心学生不会,过早地介入或指导过细,学生的自主得不到体现;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

自主探究,不怎么指导或指导不够充分,以至学生感到手足无措。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a·      b·

c·      d·

 

出现这样问题的关键是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自己的地位,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一位老师在上《探测暗盒里的电路》一课时,教师在让学生认识了暗盒后,就让学生用两根导线连接暗盒里的四个

点,结果学生连接的五花八门如上图:给后面的检测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老师不得不一组一组进行指导,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做前在学生做的过程中不得不几次叫学生暂停来进行指导,而教师指导时有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在忙器材,有的还在讨论等。整个过程时间很长,不仅影响下面的教学,而且学生的发现单一,课堂比较乱。

对于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或者在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就要发挥引导者和鼓励者的作用,适时地、重点地引导他们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去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效果。可以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语言:你的想法公平吗?还有谁要补充?……还可以运用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动作。

例如在《蚂蚁》的教学中,在学生提出问题和设计好方案后,教者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课前准备好的蚂蚁, 但蚂蚁到处乱跑,学生们很难仔细地观察蚂蚁,在这个关键时候,教者不是直接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让蚂蚁能够相对固定在一个位置上,以便于观察。有的学生灵机一动,想到了把蚂蚁放在瓶盖上,然后置于水槽中,有的学生在水槽中搭起小桥,把蚂蚁置于小桥上等好办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观察到蚂蚁的特点了。应该说,一节好课,教师会从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中,进行着介入和指导,而且不同环节指导的侧重点也不尽同。

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快乐产生奇迹,快乐也是生产力。一个重视快乐的环境里,工作是高质量的工作,学习是高质量的学习。”同样,在课堂上,如果我们的学生充满快乐,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也显得特别活跃,那么他们的学习是高效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变,树立学生是主体的意识,一切以学生为本。教师要相信每一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尽量使用商量性、建设性、激励性的语言,如“你看这样行吗?” “你同意他的意见吗?”“我有个建议。”“你的想法太好了!”……

五、提供充足的探究时间和空间。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就应为他们开发学习资源和器材,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去“七搞八搞”“真刀真枪地搞科学”,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很多时候。我们有的教师为了“抓时间”,许多探究活动学生刚进入氛围,教师就急于整理材料,进入下一环节。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变色花》时,让学生讨论如何检验物品的酸碱性,为了抓紧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很短,甚至直接说出方法,然后赶快分组实验。这样的探究只是形式,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教师要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把课堂时间的支配权教给学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讨论、实验、反思等。

课堂是有限的,而探究是无限的。在课堂上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究的空间。在教学中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大自然。如研究“蚂蚁”,让学生在校园里蚂蚁出现过的地方捉蚂蚁,然后回到教室里,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把观察到的结果讲给大家听听。通过捉蚂蚁这项实践活动,学生对蚂蚁生活环境,生活习性以及食物等有了初步认识。再通过观察,讨论,使学生认识了蚂蚁这种昆虫的外形特征。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他们搭建“脚手架”,适时提供“垫脚石”,使学生真正能体会到学习是快乐的,能从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