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儿童教育——有心而无痕
发表日期:2013/3/18 9:31:3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 有541位读者读过
家庭是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所以,我坚信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原则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一、小事情,好习惯
孩子刚刚学走路时,难免有跌倒磕绊的时候。孩子便会立即大哭,等着大人来扶她,聪明的父母在确定孩子没有受伤的情况下,总是笑吟吟地对孩子说:“宝宝好本事,自己一定能在站起来。”然后,再给他(她)足够的耐心。最初,也许孩子还不情愿自己爬起来,而在得到大人的暗示以及鼓励之后,我想他们总是会乐意配合,并且破涕为笑。每当我看到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宠爱有加。遇到此类事件,忙不迭地将孩子抱起来一边哄着,一边骂着某某物件,责怪其不应该将孩子绊倒之类的话语,我总隐约有些担忧: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身为父母的我们这一辈子能扶起孩子多少次?
让孩子从一些小事做起。有这样一位母亲她说在她女儿三岁的时候,对抓握东西已经相当有把握。那时,她便特意地买了一双精致的小木筷,引诱她用漂亮的筷子学着自己吃饭。一开始,孩子可能只是觉得好玩,慢慢地孩子便学会了自己吃饭。虽然有时会把饭菜弄洒,但她总是对孩子说:“没关系!你已经越来越棒了!”至此之后,孩子自己吃饭已经变成了很自然的事情。而与此同时,周围的同事们还在抱怨说:“自己的孩子已经上一年级了,在家吃饭还要大人喂。”我们反省一下就会发现,其实““不为”就是最好的“为”。
之所以说到上面两则小事,就是觉得养成好习惯很重要。一个好习惯对孩子的一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风,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在很多时候,家长在很多事上不知不觉地包办,力求完美,怕孩子做错了,做得不合乎标准。所以,干脆按着大人的想法和准则一一包办。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其实,在孩子幼小时,每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契机。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二、夸奖的魔力
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积极向上,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发出自我肯定的意识,他的品行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被暗示为有某种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逐渐丧失自信,向坏的方向滑去。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做作业时很粗心,开始她的母亲经常为这事责怪她,“这么简单的题目也错,如果是难一点的错了,我都不会怪你;简单的错了,妈妈就不能原谅你。”顿时,孩子很难过,这位母亲也很着急!然而,事情并没有好转,甚至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只要是稍微有点难度的题目(例如趣味数学),孩子就干脆不做了,心想:反正这事在妈妈能容忍的范围。后来,这位乐于反思的妈妈发现自己的方法欠妥,改用鼓励法。每次让孩子自己先检查完成的作业,然后再和孩子一起共同订正,并将错误记录下来,今天有8处,妈妈就会说:“有进步,比昨天的10处又少了两处。明天会更少,对不对?”孩子脸上分明已经露出了微笑,眼神中流露出对明天美好的希冀,更透着自信。
不过,要改掉一个坏毛病并不容易,正如养成一个好习惯一样。作为大人,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更要时不时地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偶尔一次的错误代表不了什么。一些家长之所以经常批评教育孩子,就是因为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错误假设,即如果自己不说,不经常提醒,孩子就不会改正缺点,就会越来越堕落。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上进是她的天性,只要不被扭曲,就一定会正常生长。反复的批评,会把孩子的缺点固化下来,使孩子难以和那个缺点剥离开来。亲爱的家长们,老师们,请不要吝啬我们的赞美,多夸夸孩子吧!
(卞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