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书香中放飞心灵
发表日期:2013/3/22 23:10:5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应平 有592位读者读过
在书香中放飞心灵
——振兴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浅见
江宁区禄口小学 陶应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既是语文课程的新理念,新策略,也是语文教学思想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既是在机械繁琐的书面作业中苦苦挣扎的孩子们和家长的呼唤,更是时代的呼唤,中华之崛起的呼唤。无数个名师成功的经验也昭示着我们: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绿色通道。只有重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养成手不释卷的好习惯,学生才能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积累,感悟祖国文化。
一、 浸润书香,做阅读行者。
如今,无论翻开哪本教育报刊,呼吁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如何阅读的文章比比皆是。这说明有识之士们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视。这当然是反省,是回归,是绝好之事。但稍加注意,你也会发现,呼吁教师课外阅读的文章及一些指导性的文章几乎是凤毛麟角。是不是我们的教师都在做读书的行者了呢?非也!
闲暇之 际,常与一些中青年教师闲聊,当问及最近在读什么书之时,大多连声叹苦:白天忙于教学,忙于育人;晚上忙于家务,忙于孩子……整天忙得连轴转,哪有时间读“圣贤”?想想也是,老师也是凡人,也食人间烟火,每天既忙碌又困惑,外加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是累,是不容易。但转念一想,你若想成为一名令学生喜欢的老师,令学生敬佩的老师,你则必须沉浸书海,做阅读的行者。用阅读这“美丽的绸缎”为自己缝制“最美的嫁衣”,打扮自己,美丽自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教师的成长也在于读书。俗话说: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有一桶水。如今的社会,知识日新月异,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学生的成长。而教师成长中的“一桶水”就来源于充电,来源于自觉地读书。
“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应是实践者,先行者,面对书籍,教师应比学生更“饥饿”。要发扬“钉子”的“挤”和“钻”的精神,从“一门心思抓考试,哪有功夫读闲书”的状态中走出来,让自身浸润书香,香气四射,惠及孩子。
二、 书最香甜,激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每一位教师都知晓的真理。善施教化的圣人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诫弟子们:“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强调了在读书治学方面要激发学生爱读书,乐读书的兴趣。圣贤的智慧一直润泽着后来者,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先哲们想方设法让学生“乐读书”,让学生在读书中获得快感,获得美感,进而增长知识,涵养精神。
世界上最具智慧的犹太民族就是最爱读书的民族。据传,犹太民族有许多关于阅读的优良传统。如家中失火时,母亲会告诫孩子最需带走的是书籍,金钱都是次要的;其中最令人敬佩的当数这个古老而传奇的习俗:当孩子还在吃奶的时候,年轻的父亲就会把书蘸上蜂蜜,让孩子去舔尝,渐渐地,孩子幼小的心灵里便烙下了这样一个难忘的信念——书是甜的。对书的兴趣从小便滋生了。
在振兴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应用“书是甜的”理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书的甜美来激发学生读书的渴望,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引导学生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真正把读书当年是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
激发兴趣还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大家”风范,要能根据教材内容和作家风格,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知识,推荐相关联的课外阅读书籍,把语文书教厚,把语文课上宽,把文中角色上活。如从《我们爱你啊,中国》到推荐读《名人爱国故事》 ;从《林冲棒打洪教头》到推荐读《水浒传》等,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向课外,引向经典。
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读书展示活动,让他们享受成功的乐趣也是调动学生读书兴趣的重要途径。可在班级开展系列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快乐中获得各种自豪的称号,如“阅读之星”、 “故事大王”、“演讲能手”、 “小报制作行家”等,通过引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致逐步浓郁,真的变成了“最美丽的”读书的孩子。
三、 创设环境,营阅读氛围。
“环境育人”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人的影响非常大。中国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则充分说明了环境能影响、改变、造就一个人的道理。学校应充分地利用现有的布局让每一条走廊,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教室,每一块草坪,每一处花坛等都会“说话”,让名人箴言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让图文并茂的诗文匾额,教室的“图书角”等处处洋溢着书香。
一个喜欢阅读的家庭更容易培养一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学校还应充分做好家校联系,寻求家长的配合,使学生的“阅读永远在线”。可以印制“学生阅读登记表”,让家长关注孩子课外阅读的情况;提倡“亲子共读”,填写对孩子读书的评价、指导。结合家长和孩子“亲子共读”的情况,学校每月都进行“书香家庭”、“阅读之星”的评比,让“买新书”、“买好书”、“爱读书”成为学生、家长共同的追求。亲子共读,奇文共赏,氛围浓郁,其乐融融。
很多的孩子中午基本都在校吃饭、休息。学校应充分合理地利用每天中午的时间,给学生自由、充分读书的好时光。放弃一切作业,抛却所有纷纷扰扰,让学生尽情享受快乐的读书时光。可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师生悄悄读”、“相互交流读”、“尽情欣赏读”等“奇文共欣赏”等方式,让学生遨游书海,拾取彩贝。在全校共读的良好氛围中,让“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的信念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灵。
四、 点亮灯火,传阅读方法。
学校在振兴学生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文新课标的精神,从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中华之崛起的高度出发,切不可做应付检查的表面文章。因而,学校、教师要充分用好现有资源,抓实课堂,传给方法。真正让学生从“课内得法,课外得益”。同时,要结合各科教材的特点,传授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其形,悟其实”。
在课外阅读引领中,教师应做一个“点灯的人”,重视点亮学生前进的灯火。为学生的读书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切实的指导,活动应平实而不乏深刻,理性而不乏激情。老师一生中点亮了无数盏让人长大,让人优秀的灯火,自然也不会忘记再点燃一张让人悦读的明灯,让尽情自主的阅读之火闪耀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课外阅读,教师应是有心者、专业者,先行者,引路者,要把一本本有趣的、有益的书籍带到孩子们的面前,让他们爱读、乐读,在书香中浸润沉醉,在书香中放飞心灵!在朦朦胧胧中,埋下阅读的种子,让“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补读书之不足。”让“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