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转载]用“心”写评语

发表日期:2012/12/19 9:10:2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禄口小学班主任潘玲 有534位读者读过

前不久《报刊文摘》刊登一篇文章,是关于周恩来总理当年在南开学校毕业时的评语,读来感触良多,现转载如下:

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这则近一个世纪之前的老评语之所以让人感动,其最大的原因就在于:这是在给一个“人”而不仅仅是给一个“学生”作评价。你看,一个“君”字让人心中顿生暖意,在中国这样一个力倡师道尊严的国度里能见到这个称谓实属不易。再看对学生的分析评价,重点放在了性格、情感、公益心等方面,诸如“温和诚实”、“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公益尽力”,展示出的是学生作为一“人”最重要的品质。还有,就是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长处的肯定,均令我叹服。比如评语中对周恩来家境的熟悉和同情,对其逆境中练就的多才多艺的赞赏,对其“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和“长于数学”的了解都令人感叹。

    反观这些年来我们对学生的评语改革,可谓花样翻新。有人将其总结为三大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写实阶段”:“该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遵守纪律,但在学习上努力不够,成绩不太理想,希望今后能多花力气,把成绩搞上去,争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务虚阶段”:“你像一朵三月的桃花鲜艳芬芳,你像一条流淌的小河清澈幽深,带着那迷人的温馨向前流吧,大海还会远吗?”

    网络普及后的“粘贴时代”:个别班主任充分发挥复制粘贴的功能,全班几十个同学对号入座,几分钟全部搞定,省时又省力。

如今,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评语不断地在“变脸”,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个性化”和“人文主义”,出现了谈心式评语、赏识性评语、书信式评语等。不少老师感叹评语的花样越来越多,写评语的笔却越来越重,但笔者认为,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文字如何斟酌,用“心”写评语,才是写好评语的关键所在。

    用“心”写评语,就是要实事求是。改革后的学生评语看起来更具有“人情味”了,但“恭维”的词语居多,甚至是“报喜不报忧”,对家长孩子无关痛痒。“暖过则溺纵,严过则凶暴”,绝对不能把赏识教育当成只表扬不批评,赏识孩子,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觉,不能搞假、虚、空,在评语中指出其缺点,不一定是不赏识孩子。孩子如果有缺点,也用不着奇怪,学生在成长中出现问题并不是件可怕的事情。如果报喜不报忧,使家长无法全面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或影响学生对自己缺点与不足的认识,那才不是好事。当然,写的方式可以争取比较艺术一些,良药可口更有利于孩子的进步。

    用“心”写评语,就是要充满爱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孩子们的感情更是丰富、直接的,教育就是教师与学生以心换心,以情激情的过程。教师只有对学生充满爱心,才能把评语写进学生心里去。首先,教师要有责任感,想一想:我真正了解这个孩子吗?其次,教师平时要善于观察,在写评语之前,对每一个学生平时的表现加以充分的回忆,就像看小电影一样在头脑中过一遍,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最后,教师应充满期待。美国一位普通教师海伦,每逢撰写评语之际便发动学生互相找优点,然后依据自己的观察并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写出一份份热情洋溢的充满期待的评语。“从来不知道别人会认为我这么好!”学生出乎意料,却又心花怒放。若干年后,她的一位学生在战场英勇牺牲,人们在他的贴身口袋里

    找到了一张纸条,那便是海伦老师当年写给她的评语。在葬礼上,昔日的学生告诉教师:“您给我的评语一直压在我的写字台玻璃板底下。…‘您写的评语一直放在我的结婚相册里。”海伦老师用“心”写的评语感动了学生,他们将评语镌刻在心里,变为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