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文章内容

让孩子和“宝宝”一起成长

发表日期:2007/11/23 18:06: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54位读者读过

让孩子和“宝宝”一起成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安排了养蚕单元,我们学校在教研室的组织下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养蚕”活动。

对孩子们来说,养蚕活动既充满乐趣,又充满挑战。我们的学生都是被照料惯了的独生子女,要他们每天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可能开始几天还能凑和,但要坚持一个多月,恐怕就不简单了。为了增强孩子们的责任感,我让每位领养的学生填写“领养证”。多数学生这样写道:

“我愿意领养蚕宝宝,并且负责把蚕宝宝养大,在这段时间里,我一定精心喂养,细心呵护,仔细观察,坚持日记。”

其中一位学生的领养证挺特别:

“我愿意领养蚕宝宝,我要像妈妈照顾自己的小宝宝一样照料它们,让它们健康成长,吐出最好的丝,结出最好的茧。”

多么美好的愿望啊!然后,凭证领养,使孩子们在体验乐趣的同时,感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

孩子们领到“宝宝”后,异常兴奋,都忙着为自己的宝宝一个舒适的家。他们有的运用小纸盒,在盒盖上戳一些小孔;有的用小箩筐,盖上一层纱,然后,小心翼翼地撒一些碎叶。几乎每个孩子都在设想自己的宝宝将来的样子,希望自己的宝宝长得最大,最好。以后的一段时间,随着“宝宝”的生长,孩子们也在不断成长。

一、         孩子们观察更敏锐,心思更细腻。

养蚕本来说是一项比较细致的活。它对生长环境,以及食物要求都很高。如果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宝宝生病,甚至死亡。在这养蚕的一个多月中,孩子们的观察力更敏锐了,心思更细腻了。一位学生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

每次我采桑叶,都会挑嫩的采,那样汁水会多一些。采回来还会用自来水冲去上面的灰尘,然后晾干。每次喂叶前,我都会把小手洗一洗,生怕弄脏了叶子,影响到宝宝的味口除此之外,我每天还要帮宝宝除砂,这活更需小心,小的时候要用鹅毛去轻轻抹,大了可以用叶子引过来。这时,我才体会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但我的心里还是比较快乐的。

另一位学生对“足”观察也是非常细致,他写道:

今天,我对蚕的足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研究,发现它有16只足,其中,6只靠前,10只靠后,前足呈圆锥形,末端有一个钩爪,可能是用来抓住食物的;后足像一个个小吸盘,能牢牢地贴在桑叶上,可能起到固定的作用。

从孩子们这一篇篇充满雅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的细心和善于观察。

二、增强孩子们产生疑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产生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孩子们在养蚕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发现了不少问题,并且通过自查找资料,做实验,找到了答案。下面几则学生日记中能体现这一点:

日记一:今天放晚学回家,我像往常一样去看蚕宝宝。“唉呀!怎么回事!”有三只蚕的背上出现了一道黑斑,看上去好像很干,很渴。我再看那叶子已经干的成锅巴了。这时我才想起早晨忘记喂了。我迅速拿来新鲜的桑叶。过了两天,那黑斑竟然没有了,我猜黑斑可能是由干燥和饥饿产生的。于是,我就把另外几条蚕也放入干燥、饥饿的环境中,不久身上也出现了黑斑。从中,我知道了,蚕宝宝比较喜欢阴湿的环境,不喜欢阳光和干燥。

日记二:今天我的蚕宝宝多数已经入眠,这已经是第三次入眠了。它们不吃也不动,抬着头,好像在眺望,很有趣。我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突然头脑一闪:“它为什么要入眠?”“如果不让它入眠会怎样呢?”我很想做个小实验。

于是,我挑了4只刚刚入眠的蚕,用新鲜的桑叶和它捣蛋。其中两只便不能入眠,开始在叶上四处爬寻,似乎在寻找安全的地方。而另外两只,只要我停止干扰,它立即一动不动,戳它一下,它只是随着叶子摇动几下,或避让一下。就这样我干扰了近两个小时。然后把它们另外放在一个盒子中……

等到其他蚕都结茧时,它们似乎还没吃够,并且结出的茧明显比一般的要小。

为了解决问题,他们去查资料,问老师,做实验,最后终于明白了“蚕较喜欢阴湿环境。”“眠的质量,影响茧的质量。”从问题的发现到问题的解决,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在一种新奇的探究欲望中进行的,使他们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三、        培养孩子们的爱心,珍爱生命。

“珍爱生命”是科学教材中一个新的课题,也是科学素养之一。养蚕活动中处处蕴藏着“珍爱生命”的教育。

很多蚕宝宝在一起养,吃起来难免有一些不均匀,被挤压在桑叶下面的,往往会长得瘦小一些,有时会很明显。一般情况下,在除砂时会把这些瘦小的蚕扔掉。而孩子们却没有这样去做,而是把它们拣出来另外养,这样它们吃得会更好一些,长得也更快、更好一些。

宝宝在蜕皮时,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剪断它的丝,人工帮它脱皮,因为事先估计这样不能成活。孩子们建议,为了减少“牺牲”我们全班只做了两条,结果都死了。在“没有茧子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的实验中,我们也是这样全班只剪了两条。

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培养孩子们爱心的大好时机。孩子们“珍爱生命”的闪光点也从中得到体现。

四、        让孩子们学会查找,搜集和处理信息。

“查找、搜集和处理信息”在科学教材中被提到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也是必备的科学素养之一。养蚕活动中学生这一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例如:不少学生产生这样的疑问:“蚕就是蚕,为什么加上‘宝宝’呢!”学生通过走访、上网,查找到相关资料,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

(1)     蚕非常娇嫩,就跟宝宝一样,对生活环境和食物的要求比较高,既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温度适宜等等,如果稍有不慎,便会生病,甚至死亡。也就是说要像照顾“宝宝”一样照料它们。

(2)     蚕就跟宝宝一样,生长速度极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样。今天早晨还只是淡黄色,晚上看就已经是,黄白发亮了,并且长粗、长大了。你说它像不像我们的小宝宝啊。

(3)     蚕的浑身都是“宝”。它除了能吐丝外,其他方面用途也极为广泛。自古以来僵蚕、蚕蜕、茧皮、蚕砂、蚕蛾等都是中药。现发现蚁蚕对人的生理功能有特殊作用;5龄蚕具有降血糖,治疗糖尿病的作用。近来又开发出用蚕蛹生产冬虫碍草等等。

综上所述几点原因,难怪人们称它为蚕宝宝。

再例:蚁蚕刚发下去没几天,突然一个学生兴高采烈地拿着蚕来找我,“老师,快看,我的蚕吐丝了,快结茧了。”我一愣,怎么这么快。“你看,它吐丝了。”学生指着那一根根细细的丝。“是啊,这是丝,而且是吐的。”“但不会这么快结茧。学生很茫然,那是什么?”我也不太清楚,就鼓励他说:“你回去查查资料。”“对,去上网!”第二天,他又兴高采烈地跑过来说:“老师,我知道那是怎么回事了。”“蚕一生下来身上就有一根短短的细丝,作用是将它固定在食物上,以免被风吹跑。在蜕皮时,会吐出更多的丝,把自己的腹脚缚在附着物上,起到固定作用。

看,孩子们的能力不可低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们应当让他们的能力充分的发挥。孩子们还查到了许多和蚕相关的知识。如:蚕的原产地,蚕的种类,丝绸的性质和丝绸的用途等等。

五、        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会交流。

由于养蚕活动时间较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我们学生养蚕的各个阶段进行了及时的知识交流和评价,初期举办了“养蚕知识我知道”的知识交流中期开展了“我与宝宝同成长”交流养殖方法和心得体会;结束时举办了“我是养蚕小专家”的成果汇报活动,为学生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个阔的舞台。

在各个阶段的交流中,孩子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活动过程及成果,有小报,有朗读,有小品,还有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发现……。其中陶云飞的发现《辩别雌雄蚕宝宝》,我觉得很了不起。书中介绍到“辩别蚕蛾的雌雄”,但蚕宝宝的雌雄怎么去辨别呢?其实我一开始就在思考这个问题,也询问了许多养过蚕的老人,他们都说“宝宝怎么分公母?只有蛾子才能看出来。”陶云飞不仅给大家介绍出辨别的标志,而且讲得生动、有趣。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白色小点,叫百渡氏腺,雄蚕在第89腹节的交界处,有一个乳百色的囊状小体,叫做昨氏腺。可以看出,陶云飞不仅观察细致,而且查阅了很多资料,不得不令人佩服,而他那交流时绘声绘色的语言,更让人敬佩。

孩子们领到蚁蚕,经过精心照料,长成白白胖胖的宝宝,结出洁白无瑕的茧子,变成活泼可爱的飞蛾。在这其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以及科学素养,也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孩子们不正像“宝宝”一样在茁壮成长吗?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