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教育故事>>文章内容

班级实施量化管理,失策了怎么办?(李喃喃)

发表日期:2019/11/30 16:09:2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475位读者读过

上学期,我们班开始施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分为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每周统计最优的十位学生获得小星星,期末按照小星星个数,前十五名的同学德育为“优秀”,十五到三十名同学为“良好”,后十名为“合格”,特别差也有可能获得“不合格”,考核成绩计入学籍档案。
   制度施行之初,同学们非常重视,每天认真写作业,为了能加1分;自习课不用老师看管也能自觉遵守纪律,为了能不被扣分,热情空前高涨。我不禁感叹,德育考核制度真是一剂“万能药”,包治班级百病,心中窃喜。
   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的同学拿到优秀也不会去学习委员那里加分,值日生不认真劳动委员也不会负责任地扣分,自习课开始有了窃窃私语甚至走动情况。
   “理”:反思自己,寻找症结
    我不断问自己:“万能药”怎么失效了呢?是班干部不得力?还是德育制度本身设计有缺陷?自己苦苦思索无果后我打算问问同学们。
   中午,我来到班级,很自然地聊到了近期班级情况,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不像刚开学那么在意考核制度了呢?”向来豪爽的敏儿抢先说:“老师,每周就贴个星星,也太没意思了!”其他几个同学连忙点头,小泳也附和道:“是呀,感觉班长贴个星星就完事了,太没有仪式感了……”接下来,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仪式。
“仪式感”这个词触动了我,让我很受启发。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重要他人”,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重要他人也在不断变化,小学生虽然害怕老师的批评,但是更怕同伴看不起自己;同理,学生虽然很在意期末评优结果,但是更看重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光辉形象”。我每周只是默默地“贴星星”,没有满足学生渴望被同伴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隆重的仪式感来表现和证明自己。
   原来,我一直都是个“庸医”,“药”无效,是因为我想当然地给学生吃药,没有对“需”!
   “策”:畅所欲言,群策群力
   那么到底我该怎么做呢?用什么样的仪式感才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成长内动力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和同学们畅快地聊天,有意无意地了解到他们的很多需求:每周五放学时发表扬信,盖上班级印章,班主任签名;每周的最高分评为“班级之星”,制作简历在班级门口的水牌里,让每一个路过的同学都能看到;每个月有一个隆重的颁奖仪式,由班长写颁奖词,请家长为他们颁奖……
  这次恳谈会,群策群力,集思广益,真正了解了学生所思所需,对“需”下“药”,药效才能发挥出来。
   针对学生的需要,我不断寻找并探索可行性的方法”,让失效的“药”再一次发挥强大的功效:
   阶段表彰隆重化
   每天的考核分数,每班长当众宣读。每周的前十名不再只是默默地“贴星星”,而是在每周五放学的时候用15分钟发表扬信,表扬信上有班主任的签名和寄语,还有班级专用印章,由上一周班级之星为本周优秀同学颁奖,既满足本周优秀同学的被关注心理需要,更是对上一周班级之星的鞭策和鼓舞。
  每周最高分的同学设计一份A4纸大小的班级宣传小海报,上面有自己的生活照,还有自己的简介,挂在教室门口的水牌里,时常引来其他班级同学驻足观看。
   每个月,我们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颁奖仪式,颁奖没有固定的环节,每次都会根据被颁奖者的具体要求做出调整,颁奖人也不是固定的,由被表彰者自己选定,可以是老师、家长、朋友、学长等。颁发的不是奖状,而是小型海报,上面有班委会成员拟写的颁奖词,还有获奖同学的照片,以及班级的公章。
   班级管理群体化
   这次能够找到“万能药”失效的原因,不是靠我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走到学生中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倾听学生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纳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而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班级管理管束是下册,激励是上策,班主任不能代替学生而应该想办法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争取荣誉。在班级管理中,广泛采用班级议事的民主形式,人人参与评论商议班级事务、共同进行班级民主管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

班级奖励措施就像一颗“药”,不对准学生的“需”难免会失效。问题发生后,问“理”反思自己,问“策”集思广益,问“法”建设四化,三问合一,让“药效”失而复得。但更重要的是,在发生班级奖励措施失效之前,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制定奖励措施,防患于未然,不让奖励措施有失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