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十一月教育故事 林枫
发表日期:2019/11/27 10:49:0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林枫 有572位读者读过
多反思,求创新
我一直尝试在班级中奖励一些无形之物——选择的权利,如选择座位的权利、选择更换清洁任务的权利、选择班主任老师亲自辅导两小时的权利、选择得到班主任亲笔签名礼物的权利等,并且为每一个权利附上相应的兑换条件。然而在实践过程当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是普遍性地高,只是部分同学较有热情。您是如何调动起他们的普遍积极性的呢?”
这个问题很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很多量化考核制度施行一段时间就失效了,有的老师觉得是形式不够新颖,让学生失去了新鲜感,所以变着花样玩,把分数变成“班级货币”,把考核表变成“积分银行”……这样的做法形式很新颖,学生一开始会很感兴趣,但是玩着玩着又玩腻了,又会失效。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呢?
一年级上学期,我们班开始施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分为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每周统计最优的十位学生获得小星星,期末按照小星星个数,前十五名的同学德育为“优秀”,十五到三十名同学为“良好”,后十名为“合格”,特别差也有可能获得“不合格”。制度施行之初,同学们非常重视,每天认真写作业,为了能加1分;自习课不用老师看管也能自觉遵守纪律,为了能不被扣分,热情空前高涨。我不禁感叹,德育考核制度真是一剂“万能药”,包治班级百病,心中窃喜。
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的同学拿到A+也不会去学习委员那里加分,值日生不认真劳动委员也不会负责任地扣分,自习课开始有了窃窃私语甚至走动情况。我不断问自己:“万能药”怎么失效了呢?是班干部不得力?还是德育制度本身设计有缺陷?自己苦苦思索无果后我打算问问同学们。中午,我来到教室,很自然地聊到了近期班级情况,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不像刚开学那么在意考核制度了呢?”向来豪爽的敏儿抢先说:“老师,每周就贴个星星,也太没意思了!”其他几个同学连忙点头,小泳也附和道:“是呀,感觉班长贴个星星就完事了,太没有仪式感了……”接下来,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仪式。
“仪式感”这个词触动了我,让我很受启发。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重要他人”,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重要他人也在不断变化:学前阶段的重要他人是父母,小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老师,我每周只是默默地“贴星星”,没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隆重的仪式感来表现和证明自己。
那么到底我该怎么做呢?用什么样的仪式感才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成长内动力呢?
接下来的几天,我有意无意地了解到他们的很多需求:每周五放学时发表扬信,盖上班级印章,班主任签名;每周的最高分评为“班级之星”,制作简历在班级门口的牌里,让每一个路过的同学都能看到;每个月有一个隆重的颁奖仪式,由班长写颁奖词,请家长为他们颁奖……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一成不变的制度很难持续地吸引学生的关注,更难持久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需要班主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制定不同的班级管理制度,让班级常规事务不断在创意中发展。学生对每天“抢座位”无感的时候,能不能换一种新的形式:攒积分换座位;当值日轮流制失去效力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新的机制:值日“招标制”;当学生对老师的苦口婆心不耐烦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新的方法:利用同伴效应,借“三号法庭”助人自助;当学生对薄弱学科充满厌恶的时候,我们能不能换一种新思路:在弱科课上放置“求关注”牌,唤醒成长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