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11月教育故事(沈银龙)
发表日期:2019/11/18 9:01:0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沈银龙 有607位读者读过
班级施行量化管理效果不佳,怎么办
五年级上学期,我们班开始施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分为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每周统计最优的十位学生获得小星星,期末按照小星星个数,前十五名的同学德育为“优秀”,十五到三十名同学为“良好”,后十名为“合格”,特别差也有可能获得“不合格”,考核成绩计入学籍档案。制度施行之初,同学们非常重视,每天认真写作业,为了能加1分;自习课不用老师看管也能自觉遵守纪律,为了能不被扣分,热情空前高涨。我不禁感叹,德育考核制度真是一剂“万能药”,包治班级百病,心中窃喜。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的同学拿到A+也不会去学习委员那里加分,值日生不认真劳动委员也不会负责任地扣分,自习课开始有了窃窃私语甚至走动情况。我不断问自己:“万能药”怎么失效了呢?是班干部不得力?还是德育制度本身设计有缺陷?自己苦苦思索无果后我打算问问同学们。
中午,我来到班级,很自然地聊到了近期班级情况,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不像刚开学那么在意考核制度了呢?”向来豪爽的姚天明抢先说:“老师,每周就贴个星星,也太没意思了!”其他几个同学连忙点头,胡聪聪也附和道:“是呀,感觉班长贴个星星就完事了,太没有仪式感了……”接下来,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仪式。“仪式感”这个词触动了我,让我很受启发。学生虽然很在意期末评优结果,但是更看重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光辉形象”。我每周只是默默地“贴星星”,没有满足学生渴望被同伴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隆重的仪式感来表现和证明自己。原来,我一直都是个“庸医”,“药”无效,是因为我想当然地给学生吃药,没有对“需”!那么到底我该怎么做呢?用什么样的仪式感才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成长内动力呢?接下来的几天,我走访了每个学生,畅快地聊天,有意无意地了解到他们的很多需求:每周五放学时发表扬信,盖上班级印章,班主任签名;每周的最高分评为“班级之星”,制作简历在班级门口的班牌里,让每一个路过的同学都能看到;每个月有一个隆重的颁奖仪式,由班长写颁奖词,请家长为他们颁奖……
针对学生的需要,我不断寻找并探索可行性的方法,通过建设“三化”,让失效的“药”再一次发挥强大的功效:
1.近景目标远景化
通过把远景目标和近景目标不断联系,来强化近景目标的效果。学期末的“学籍档案”属于远景目标,每周的考核结果属于“近景目标”,虽然每周的考核结果和期末的学籍档案是紧密相连的,甚至会影响期末的综合评定,但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多关注的是眼前得失,即近景目标,需要不断加强对远景目标的认识,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近景目标发挥功效。
2.阶段表彰隆重化
每天的考核分数,每晚放学前班长当众宣读。每周的前十名不再只是默默地“贴星星”,而是在每周五放学的时候用15分钟发表扬信,表扬信上有班主任的签名和寄语,还有班级专用印章,由上一周班级之星为本周优秀同学颁奖,既满足本周优秀同学的被关注心理需要,更是对上一周班级之星的鞭策和鼓舞。每周最高分的同学设计一份A4纸大小的班级宣传小海报,上面有自己的生活照,还有自己的简介,挂在教室门口的班牌里,时常引来其他班级同学驻足观看。每个月,我们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颁奖仪式,颁奖没有固定的环节,每次都会根据被颁奖者的具体要求做出调整,颁奖人也不是固定的,由被表彰者自己选定,可以是老师、家长、朋友、学长等。颁发的不是奖状,而是小型海报,上面有班委会成员拟写的颁奖词,还有获奖同学的照片,以及班级的公章。用榜样示范法激励学生拓展潜能,一方面激励被表彰者的斗志,另一方面也能为未被表彰的同学树立榜样,促进学生个体与班集体持续不断发展。
3.班级管理群体化
这次能够找到“万能药”失效的原因,不是靠我一个人冥思苦想,而是走到学生中去,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倾听学生的需要,有选择地采纳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不是班主任的独角戏,而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舞台,班级管理管束是下册,激励是上策,班主任不能代替学生而应该想办法激励学生自己主动去争取荣誉。在班级管理中,广泛采用班级议事的民主形式,人人参与评论商议班级事务、共同进行班级民主管理,让学生自觉参与到班级管理中,一方面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提升学生自主参与班级管理的自觉性和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形成民主精神和公民意识,为将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