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谐中焕发教育的魅力
发表日期:2009/9/22 16:01:1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61位读者读过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按照内在规律协调运转的最佳状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组合,产生最佳效益。就象一幅画的美在于它色调、构图等各方面的和谐,一首歌曲的优美在于它音色、音调、旋律等方面的和谐。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创造和谐积极的精神生活,构建和谐协调的教育要素,以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为主线,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和谐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健康的集体舆论,和谐舒畅的心理氛围中通过多种多样的人际交往,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创设一个友善、民主、平等、互相理解、互相进取的班集体,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全、充分、全面的发展。
一、爱——融洽师生情感的催化剂
教育家
1、加强情感沟通,增进相互理解
教育理解的实质就是要体谅、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欣赏学生,诚心诚意的去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在教育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对学生特殊行为的宽容,都能激起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教师要多创造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消除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恐惧,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平时我在课间经常与学生交流思想,同时利用夕会课开展“我想对老师说……”,“我希望老师……”的谈心交流,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深厚的爱,给师生增加相互了解的机会。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无形中在班级中形成一种相互支持,充满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2、运用“正强化”原则,营造和谐氛围
“正强化”是心理行为训练的一种手段。是指个体在某一情境下的行为因获得满意的结果而得到强化的过程。运用正强化原则,可以有效地进行学生行为的塑造与矫正。对于突发事件,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及时地处理,便能创造出和谐愉悦的教育气氛。
有一次,我正在教室里上课,忽然一只壁虎出现在墙上,安静的课堂立即沸腾了。我刚想发火,但看着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的惊喜,我欣然让孩子们仔细观察,静静等候,直到壁虎爬出了教室再上课。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我们教师要注意保持平稳、积极的情绪,善于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不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所干扰,创设了一种和谐温馨的课堂气氛,使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沐浴着老师的爱,师生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教育氛围。
二、导——指引学生走向自我教育
人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环境而存在,而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并且在扮演着一个能表明自我的角色。学生也不例外。他的性格与特长,决定了他将是什么样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又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思想水平与行为方式。角色定位有自我定位与他人定位,而对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的学生来说,他人定位,尤其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学生的成长更具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和谐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把成长的渐进过程,变为自我教育的过程。
1、承认差异,平等看待
每个学生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前期教育不同,决定了他们之间具有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能作为评判学生优劣的标准。我们教师要把所有学生放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每个学生寻找一个最佳的自我目标定位,并激励他们为之努力,达到理想的前进状态。我们既要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又要平等看待每个学生,给予他们同等的教育机会,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达到自我重塑。
2、赏识包容,辨证施治
现代教育重视发现学生健康成长的潜力,挖掘教育因素。创造型教育应辨证的看待学生,扬其长而避其短,做到赏识包容。
我班有一名学生,平时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有一次甚至动手打了人,我让他向同学道歉,他不答应。没办法,我只好请他带信让父母来校,谁知道他听后,在教室里大发脾气,把老师讲台上的东西全部扔到地上,并且连声说:明天不到学校来了。我压住心中的怒火,心平气和的与他做了深入的交谈。最终,我了解到:从小到大父母对他寄托了厚望,他却异常调皮,所作所为常常令父母不满意。父母在无奈下便以棍棒相待,谁知越打越不争气,于是父母失望了。而在这个学生的心里便有了“我总不如别人“的想法,看到哪个同学比他好,就恶语相向。我一方面邀请他父母来校,老师、孩子和家长一起促膝交谈,还组织了一次班队活动:“我们欣赏你的……”,同学与老师共同真诚的叙述着他的许多优点。最后,在老师和同学们为他营造的和谐氛围中,这位同学被大家的宽容与诚意感动了,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他又重新认识了自我,增强了改造自我的信心。
3、信任激励,促使成材
从心理学观点看,对学生的信任激励,能使学生排除心理的不安全感。一个学生只有感到心理安全,才有可能达到心理自由和心理满足,才能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有一天,把偷窃成性的谢苗叫到跟前,交给他一张证明和一支手枪,让他独自到远离教养院的地方去取400卢布。谢苗激动的说不出话来,他立即动身,圆满完成了任务。接着,马卡连柯让他去取2000卢布,这让谢苗大为震动,感到了自己的尊严和自我价值,从此,他改掉了恶习。
作为教师,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好好学习马卡连柯的做法,用宽容、认同和信任去接纳每一位学生,努力寻找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微小的闪光之处,我们就能挖掘出更大的宝藏。信任、激励和赞赏永远是学生进步的梯子,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在最佳的自我表现中,实现他的自我价值。
三、树——塑造良好的班集体形象
班级形象,是一个班级长期形成的精神面貌,是经过长期的细致的教育和严格的训练在全班成员中逐步形成的一种行为风气和不易更改的习惯势力,体现在全班成员情绪、思想、言行、情感、意志、风格、习惯的共同倾向中。它虽然是一种摸不着、测不到的精神状态,但班级成员无时不在感受着它的魅力和教育力量。
1、人人参与班级管理
开学初,我让每个学生认真剖析自己的优缺点,然后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特长进行班干部竞选演说,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班委和其它岗位的人选,同时采用轮换制,使人人都有自己的岗位,这无形中加强了监督力度,每个岗位的负责人都尽心尽力,热心地为班级服务,也增强了班级的向心力。给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独立处理问题中增长自我管理的能力。同时,运用民主讨论的方法,让学生自行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我是集体的小主人”。
2、从不同的角度树立学生榜样
班级精神总要经历一个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到动力的发展过程。推动这个过程发展与前进的动力除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外,更要依靠学生自身的榜样力量,因为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总要有人开风气之先河。
教师在造好切入口的同时要密切注意动向,发现好风气的带头者要大力给予赞赏、培养、引导并不断提高认识,增强其行为的稳定性,使之成为班集体的骨干与榜样。树立榜样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来进行,可以树立学习上的榜样,也可以树立劳动中的楷模,还可以树立体育上的标兵,采用结对子、手拉手、合作竞争等方式,促进班级精神的形成。
3、设立班集体论坛
在班集体的建设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虽然小,但是他们有思想、有感情,对事物有一定的评判能力。
我班有一个“小小记者团”,我利用夕会课、班队课让小记者发布了解来的新闻,使同学们及时了解班级、学校、社会发生的新事,同时组织学生对班级、学校、社会、国际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如开展的“过年放鞭炮好不好”“经常上网好不好”等辩论会,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形成统一的认识,提高学生对是非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学生从“班集体论坛”中得到了“真”的启迪,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教育无止境,教育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方法的重复,而是文化的积淀、方法的创新。真正的教育应包含智慧之爱,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和认识的堆积。”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让我们为每个学生创造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让教育在和谐中焕发它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