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教育故事>>文章内容

十一月教育故事 胡楠

发表日期:2019/11/14 14:41:4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胡楠 有678位读者读过

班级量化管理失效怎么办?

一年级上学期,是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最为重要的时候,于是我们班开始施行德育量化考核制度,分为学习、纪律、卫生等几个方面。每周统计最优的十位学生获得小星星,期末按照小星星个数,前十五名的同学德育为“优秀”,十五到三十名同学为“良好”,后十名为“合格”,特别差也有可能获得“不合格”。

制度施行之初,同学们非常重视,每天认真写作业,为了能加得小奖章;自习课不用老师看管也能自觉遵守纪律,为了能不被扣分,热情空前高涨。我不禁感叹,德育考核制度真是一剂“万能药”,包治班级百病,心中窃喜。

好景不长,一个月后,同学们的积极性明显下降,有的同学拿到奖章也不会去兑换了,值日生不认真劳动委员也不会负责任地扣分,自习课开始有了窃窃私语甚至走动情况。

我不断问自己:“万能药”怎么失效了呢?是班干部不得力?还是德育制度本身设计有缺陷?自己苦苦思索无果后我打算问问同学们。

中午,我来到班级,很自然地聊到了近期班级情况,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你们不像刚开学那么在意考核制度了呢?”班长说:“老师,每周就贴个星星,也太没意思了!”其他几个同学连忙点头…”接下来,她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仪式。

“仪式感”这个词触动了我,让我很受启发。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重要他人”,指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决定性作用的人物,随着学生的不断成长,重要他人也在不断变化:学前阶段的重要他人是父母,小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老师,中学阶段的重要他人是同伴。学生虽然害怕老师的批评,但是更怕同伴看不起自己;同理,学生虽然很在意期末评优结果,但是更看重自己在同学眼中的“光辉形象”。我每周只是默默地“贴星星”,没有满足学生渴望被同伴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求,他们需要隆重的仪式感来表现和证明自己。

原来,我一直都是个“庸医”,“药”无效,是因为我想当然地给学生吃药,没有对“需”!

“策”:畅所欲言,群策群力

那么到底我该怎么做呢?用什么样的仪式感才能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成长内动力,针对于此,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要不断加强对远景目标的认识,建立二者之间的联系,才能使近景目标发挥功效。

  每天的考核分数,每晚下课后之后班长当众宣读。每周的前十名不再只是默默地“贴星星”,而是在每周五放学的时候用15分钟发表扬信,表扬信上有班主任的签名和寄语,还有班级专用印章

  每个月,我们利用班会课时间举行颁奖仪式,颁奖没有固定的环节,奖章数换孩子们自己喜欢的位置。


班级奖励措施就像一颗“药”,不对准学生的“需”难免会失效。问题发生后,问“理”反思自己,问“策”集思广益,问“法”建设四化,三问合一,让“药效”失而复得。但更重要的是,在发生班级奖励措施失效之前,我们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制定奖励措施,防患施有失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