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班级管理>>文章内容

建设“书香班级”,促进学生多读

发表日期:2009/11/9 23:21:5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84位读者读过

建设“书香班级”,促进学生多读

——创建“书香班级”之我见

刘义明

对于儿童的精神发展而言,阅读既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又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强健儿童的骨骼,丰满他们的血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边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小学阶段,每学期大约有30篇课文,六年大约能在课内阅读36万字,显然,远远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新课标提出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145万字以上。因此,重视加强学生课外阅读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要开展好课外阅读,创设“书香班级”尤为重要,让浓浓的“书香”浸润孩子,帮他们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孩子一生夯实基础。

一、建立阵地,营造“书香”。

班级文化是一种隐性的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心理动力场”。班级文化影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

建设班级文化,增强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班级中的每一幅图画、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篇文章都能鼓舞孩子。我在教室的黑板一角开辟有“诗词吟诵”栏目,供学生吟诵;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着名言、学生字画,展出学生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每一面墙壁都是一页“书”,让学生在不经意中有所收获。置身于这样的教学环境,使人感受到浓浓的读书氛围。

强化“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我在教室的“图书角”放置了向学生征集了两三百本图书,这里的书是动态的,新书不断地带来,学生读过的“旧书”则被定时清理出来,由学生带回去。为了规范对书香角的管理,我将学生带来的课外书籍统计成册,并制定了“学生借阅登记表”,及时做好相关记录,确保班级书香角正常有序运转。

浓浓的书香班级文化如炉火一般,熏陶、影响着孩子,产生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让孩子一走进班级就情不自禁喜爱读书,愿于书本交朋友。徜徉书香使孩子快乐,让孩子得到满足。

二、加强指导,徜徉“书香”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新的阅读教学方法。著名心理学家诺曼所说的那样:“期望学生学习但不教给学生学的方法。”有的教师对阅读教学只是照本宣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不到好的作用,只有教师引导得体,抓住典型范例示范,使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内涵才有所收获。

读物推荐课。上这种课就是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做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断,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到精彩动人之处时戛然停止,以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爱的文章、书籍,交换阅读。

方法指导课。利用“阅读指导课”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这种方法适合阅读短小而经典的的文章。教师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速读法,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而采用速读法。

读书笔记指导课。这类课型,就是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从而使学生掌握不同体裁的作品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格言警句、精彩句段,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同时还可以将自己订阅的报刊杂志中的好文章剪裁下来,粘贴到自己的读书笔记中。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学着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去审视、对比、评判书中的内容,并及时记下自己读书的感受和疑点。总之读书要做到手脑并用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三、师生共读,享受“书香”。

要帮助那些学生养成读书习惯,老师除了做好监督外,更要以自身的榜样影响着孩子。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早晨晨读,老师走进教室与学生一道高声朗读;午休时间,老师手捧儿童读物,与学生一道默读;平时要与学生交流,多谈的是书中的一些人物,书中的一些情节,读书的一些收获,在那,老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他们的大朋友。孩子们为了能与老师有“共同语言”,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认真读书。这样读书的热情、读书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

发挥同学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孩子养成读书的习惯。对于同学的读书情况,老师密切关注,那些表现好的、读书积极性高的同学,老师要经常表扬。开展每周之星评比活动,对推选的“阅读之星”进行张榜比表扬,将他的读书事迹,读书成果张贴在班级外面的白板上,供同学们学习。

让名人读书的故事陪学生一块成长。我经常利用读书指导课、班会课向学生介绍名人读书故事,像“匡衡的凿壁借光”、 “孙敬苏秦的悬梁刺股”、“ 鲁迅嚼辣椒驱寒”……这些催人上进的故事,孩子们听后心灵得到震撼,极大的激发读书热情。孩子们的读书欲望被点燃,便会自由轻松的阅读,徜徉书海,与名人交流,启迪智慧,净化心灵,排挤心中的寂寞和苦闷。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愈广,人的本身也愈臻完善。”看来,创建一个书香班级对于学生必定是受益匪浅的,孩子们只有通过浸润书海的大量阅读才能接触到自己向往的世界,才能穿越时空与伟人、英雄交流,才能博古通今,才能向真理的高峰攀登。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是最富有模仿性的生物,人的大部分行为是模仿行为,而榜样则是模仿行为发生的关键。榜样内在的感染、激励、号召、启迪、警醒等功能,榜样发挥着重要的示范激励作用。

四、开展活动,散发“书香”。

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活动让他们感受到读书的重要、读书的快乐与幸福,从而更好的营造书香氛围。

故事会。学生最爱读故事、听故事,也爱讲故事,通过举行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的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外阅读到的精彩内容向大家作介绍,进行交流汇报。

佳作欣赏会。佳作欣赏会就是通过优秀诗文朗诵、竞背、内容分析等形式,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中搜集的优美文章和精彩片断进行赏析交流,这样可以深化阅读理解,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读书知识竞赛。从推荐的课外读物中,选取知识性、趣味性强的内容编成知识竞赛题,组织竞赛评比,让学生在竞赛比赛活动中促进知识的内化,巩固阅读效果。

五、评价激励,浸润“书香”。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行为活动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自我感受。研究表明,自我效能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各方面都有影响。而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则有行为信息、言语劝说、情感唤起等。恰当的表扬,对学生形成和发展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了让孩子们爱读书、乐读书、善读书,我在评价内容上注重了丰富性、多样性和全面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努力的方向,让每个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果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创设具有浓郁气息的书香班级,要做好对学生个体的评价。每周结合“五星少年”的评比评选出小组“阅读之星”,每月评选出班级“阅读之星”,以此树立榜样,激励学生自觉阅读。

建设书香班级对于学生必定是受益匪浅的,浓浓的书香影响着孩子,激发着孩子,促进孩子多读,养成了自觉读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