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
发表日期:2009/11/19 16:55:0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1066位读者读过
浅谈小学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
禄口小学 余珍
内容提要:班主任是班级的全面负责者,其管理风格会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但调查发现,当前小学班主任对管理风格缺乏了解,实施存在误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对小学班主任管理风格进行专门研究。我结合自身的状况,简单的探讨下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并从班主任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改进班主任管理风格的策略。
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层组织,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他的管理风格会影响到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目前,民主型管理风格是较为推崇的一种管理风格。我作为一名新班主任,对于班主任民主管理风格的认知还处于初步的理论阶段,结合自己半年来的班主任工作经验谈谈小学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
一、理论背景
(一)“民主型管理风格”即管理者较少地对员工进行控制、设定标准,而由员工建立自己的方针,同时尽可能地让员工参与工作决策,充分激发员工影响力的稳定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方式。
(二)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
虽然“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一词常说常用,但至今尚无明确的定义。为了使研究对象有一个明确的范畴,本文结合民主型管理风格与民主型班主任的行为特点,定义“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为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善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从学生中获取信息,对学生进行情感关怀,理解、尊重学生,并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实现学生潜能发展的稳定的、特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方式。
二、小学班主任管理风格中问题的成因
(一)小学班主任的理论基础薄弱
班级教育管理是育人的工作,几乎涉及与人有关的一切领域,因此,班级管理者需要掌握的理论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其中与班级管理联系密切的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以及这些学科交叉所产生的边缘学科。而当前的小学教师很多都没有学习过相关理论,大多高校也只侧重教授教育学与心理学,师范毕业生管理学知识相当贫乏,就业后也没有接受过班级管理的上岗培训,只是停留在师徒经验传承的水平上,看自己的老师或同轨的教师怎样管理就“依葫芦画瓢”,不分析自己的班情,再加之吸收的大多是一些陈旧的经验式的管理方式,所以班级管理始终难以步入科学的轨道。
(二)班级管理风格转变所面临巨大压力
对于一个革新者特别是新教师,开始时总是满怀憧憬,大刀阔斧地组建改革班集体,试图和学生成为完全平等的朋友。然而,新老师缺乏实践经验、驾驭能力不足,而一贯受到权威镇压的学生们看到不怎么严厉的老师,不免躁动起来,班级秩序一下子变得很混乱。作为新班主任,我从开始的班级规则由学生一起制定、班委民主选择到班级活动由班委带领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对于很多问题都利用晨会和班会拿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解决。然而学生一时间无法适应这样的“放任自由”的管理风格,不知道如何管理自己;家长认为班主任不负责任,对学生不够严厉;校长和学校领导认为你缺乏管理能力,不能胜任班主任工作。面对各方面压力,我觉得万分沮丧,只得板起面孔,事事管、事事操心,以简单粗暴的批评,惩罚教育来管束、镇压学生。
(三)班主任对于班级管理工作缺少交流的平台
目前,教育管理部门对班主任管理民主性这一问题的关心程度不够,只有少数几个优秀班主任如李镇西、魏书生等起示范作用,信息的交流也不够畅通。学校管理者将精力主要集中在教学质量和升学率的提高上,即使开设了班级管理方面的研讨会也只是形同虚设,就拿我们学校来说,每次班主任研讨会,老师在上面发言是网上抄抄,下面班主任听的也很懒散,没有太多效果。同时,与其他平行学校间交流的工作仅局限在每年的几次赛课上。所以一些年龄较长的教师仍然保留着他们陈旧的教育管理理念,没有机会吸取那些先进的民主管理思想。同一个学校的教师由于教学质量相互竞争的关系,也很少会交流探讨自己的班级管理理念以及在管理中的心得体会。纵观班级管理工作,各层各级都缺少交流的平台,班级依旧是每个班主任“自己的班级”,管理的随意性很大。
三、推进民主型班主任管理风格形成的措施
(一)班主任自身素养的提高
1、树立正确教师观,优化管理观念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观,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功能。教师与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四十分钟的教与学的关系,还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师生关系。对班主任而言,应该改变严肃的教授者、价值的训导者等角色,成为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引导者,学生自我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
另外,也有一些班主任缺乏良好的师德,对教育的本职工作不甚热爱,只将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而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不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实践中钻研班级管理的风格。一些年轻教师管理随意性很大,缺少原则,无法让学生感到信服。因此班主任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观念、优化管理意识势在必行。
2、增加理论积淀,以理论指导管理行为
一流的教育理论,才能支撑其一流的教育。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教育管理是不可能高效低耗有序地进行的。班主任必须通过学习各种理论,不断地研究优秀班主任的管理经验。实践表明,在班级管理中能够取得成功的管理者,都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掌握了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我个人的一件小事业足以印证这一点,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最要紧的是建立自己班级的班级管理小助手。这个时候的我联想起岗前培训时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介绍自己班级干部建立的一些理论,用“部长”代替班委,基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我采用了这一方法后,班级管理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要成为一名称职的班主任或优秀的班主任,一定要将理论知识学扎实并渗透到自己的管理实践中来。
3、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班级管理监控能力
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具备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只有具有自我评价的能力并养成了自我评估的习惯,在教育教学生成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管理实践活动进行不断地修正和调控,对学生的反应具有足够敏感性,而不是按照书本和学校领导的指示教条地进行班级管理,才能从容地应对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将班级的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二)学校促进班主任民主型管理风格的形成
1、学校高度重视班级管理工作
学校领导要促进班主任形成、发展正确的班级管理观和班级管理风格。学校应把把班级管理工作纳入班主任上岗培训的首要内容,以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举措和实效做为考核班主任绩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使这项工作的科学性受到全体班主任的重视。学校还应该树立一些典范,这些典范具有科学的民主管理思想并在践行中取得实效,以这些鲜活的实例为其他教师提供范例。
2、学校减轻教师的负担
沉重的教学负担会引发一系列教育问题,如教师工作积极性降低、教师责任心不强,体质减弱等,学校领导要尽可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真正做到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标,把教师和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成为教与学的主人,这样广大班主任才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班级管理的研究中去,从而取得良好的管理效益。
3、学校给予班主任交流管理经验的平台
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班级管理科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班主任或专家来校开设讲座,讲授教育规律、管理规律,谈谈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班主任们的教育理论水平,从而让他们更好地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能动性和效能感。
第二,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班级管理科研活动,抓住典型从正反两方面对班主任进行教育,在这类活动中班主任可以校正自己头脑中陈旧的教育管理观念,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新型班级管理理念。班主任的管理得不到实效,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头脑中的旧的管理观念没有得到破除,旧观念不破除班主任就不会从根本上改革自己的班级管理行为,从而形成科学的民主的班级管理风格。在教研中,学校激励班主任与专家进行交流并潜心地琢磨,使他们全部或者部分的教育理念得到重建。
第三,学校可以创建以班级管理为主题的网站,班主任们可以以网站为平台在一起各抒己见,畅谈自己对于班级管理的构想。学校营造宽松的学术氛围,鼓励班主任将民主型管理风格实施运作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出来,足够典型的问题可以引起班主任们的共鸣,大家集思广益,不但可以帮助这个班主任解答他的困惑,而且可以为同类型的班主任提供借鉴。
(三)社会改革人才选拔和评价机制
影响班主任管理理念的重要因素是学校的管理机制,尽管有些班主任的观念已经达到了一定得高度,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了清醒的认识,但当他面临以学业成绩为主的学校评价和奖惩机制时,就不得不做出让步,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生存质量(奖金问题)和社会评价。而学校评价机制则源于社会对学校的期望构成的压力。社会改变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机制,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的发展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教师管理风格的转变。
班主任、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合力,班主任的班级管理风格一定能更加科学、更加民主。
四、结语
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班级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班级管理是一门学问,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班级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学生主人翁意识的形成,是我们永恒的研究课题,是每一个班主任老师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张安珍..初中生班级管理风格偏好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2007,卷号(5).
[2]钟启泉.班级管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陈世滨.班主任的类型及改进[J].青年教师,2006,卷号(9).
[4]陈震.班主任新思维[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佐佑.论管理风格的有效性[J].青年教师,2008,卷号(3).
[6] 班华.高谦明.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