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文章内容

9月教育故事(王二远)

发表日期:2019/9/24 12:36:5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王二远 有607位读者读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老师难免在学生面前走麦城,我们可能会经历过有些学生在语言或行动上和老师顶嘴,冲撞教师,这不仅恶化了师生关系,而且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负面影响。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作为老师,我们该怎么办呢?

一、教师要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宜冷不宜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职业意味着他放弃了个体喜怒哀乐的权利,应该使自己胸怀宽广”。由于学生年龄小,知识浅,头脑简单,自控能力差 在接受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师进行隐性或显性顶撞这是常见的。此时,教师应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让自己的心情尽快平静下来,头脑尽快冷静下来。要顾及冲动带来的后果,更要想到教育家赞可夫告诫我们的一句话:“在你喊学生之前,先忍耐几秒钟,想到‘你是教师’。”只有这样想,才能避免自己的过激行为。反之,我们如果头脑发热,想到的是自己的“面子”、“威信”,那就有可能做出伤害学生的事,酿出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其结果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本人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处理事情时不能只看表面,宜深不宜浅。

一般情况下,只要发生学生对老师“不敬”的事件,其背后一定有隐情。面对学生的顶撞行为,教师在冷静下来之后进行反思。

(一)反思学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师要从多方面教育学生,那么,他首先应该在多方面了解学生。”这种了解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学生最近的思想状况以及其它反常举动。如在家是否与父母发生过争吵,在校是否与同学发生过争执等。教师一定要深入调查了解,绝不能敷衍了事。

(二)要反思自己。这种反思包括在教育观念上自己是否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否真正把学生当作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意愿的“人”来看待。在语言上是否对学生用了尖酸刻薄、挖苦讽刺的话语,造成了学生自尊心的伤害,人格的侮辱。在行为上是否存在过激行为,体罚了学生,造成了对学生身体的摧残等等。

只有进行全面反思,教师才能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做到因人因事而异,有的放矢,据情施教。如果学生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谈,教师就可以书信交往的形式与学生沟通;如果学生性格外向,较开朗,教师就可采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如果学生性格暴躁,教师则可采用“冷却法”,待其冷静之后与学生交心谈心;如果性格较“刚”的学生,教师就可运用以“柔”克刚的方法,推心置腹与学生恳谈;如果碰到性情特别古怪的学生,教师还可另辟蹊径,采用“曲径通幽”的办法,请与其相好的同学或家长出面协调等等。“方法是奇迹的母亲”。只要我们肯动脑筋,肯想办法,我们就一定能找到打开学生心扉的这把“金钥匙”,从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

三、事情发生后,宜静不宜动。

当事情发生后,不要冲动的就找学生家长告状,打电话约家长来学校处理问题。因为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爱面子的。他们的心理还是很敏感,很脆弱,不成熟的。如果事情发生后,就立马找他家长或者学校的其他领导来刺激批评他,可能会发生更坏的结果。我认为,事情发生后,不要急于采取行动去训斥他,处罚他,而应静下心来思考,发生冲撞的原因,是不是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当,让孩子比较反感,然后尽量自己去解决问题。

学生一般是不会顶撞老师的,如果问题发生了,肯定有他的原因,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应该多多关注孩子,构建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

(一)在思想上要关怀学生。

当他们神情沮丧时,我们不妨说几句热情话予以鼓励;当他们自卑时,我们要以表扬他的优点来燃起他们的自信心。总之,要给学生以思想上的启迪,精神上的安慰,情感上的感染。

(二)在学习上要关心学生。

一般来讲,爱顶撞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都不是太理想,因此,教师对他们应备加关注。切不能置之不理,另眼相看。当他们考虑问题思维堵塞时,我们要耐心启发,及时予以疏导;当他们作业出现错误时,我们要帮忙认真分析原因,并辅导纠正;当他们在课堂上跃跃欲试,想举手发言时,我们要热情鼓励,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特别是当他们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时,我们更要及时表扬,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总之,学习上的关心,可以让他们体验到一种受尊重的满足,享受到一种受关心的愉悦。

(三)在生活上要关爱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融洽关系,化解矛盾的溶和剂。当他们在生活上接济不来时,我们可以主动为其垫之;当他们衣着单薄时,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衣服为其御寒;特别是当他们生病住院时,我们则更要以慈母的亲情去探望他们,关切他们。总之,要让他们体验到教师的真爱、真诚、真心,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重新树起生活、学习的信心。

总之,在对待学生的顶撞上,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认真进行分析,及时改进教法,并积极构建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我们就一定能化解矛盾,消除隔阂,增进互信,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