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细化,分数管理
发表日期:2007/11/24 20:10:1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31位读者读过
规则细化,分数管理
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一次德育实践活动案例
一、 存在现象。
(一) 一天早操完毕,同学们排着队伍从操场回教室。就在教室门口躺着一张大大的纸屑,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走过去,有的从上面跨过去,有的从上面踩过去,更有甚者还用脚踢一下,可就是无一人把它捡起。
(二) 一个星期五,我来到学校已是早晨7:40,看见值日组长张莉娟还在忙碌着,就问道:“今天,怎么到现在卫生还没搞好?”张莉娟沮丧着脸说:“老师,有几个值日生来得太迟了,每到星期五值日时都是这样?”“那先来的不能先动起来吗?”“先来的人说,他们不来,为什么我们要扫?等他们一阵!”
(三) “老师,老师,王冰又和李鹏又打架了。”班上爱打小报告的余飞来报。来到教室,两人正在互相扔东西。看见我来了,便站在了一旁。“你们为什么打架?” “李鹏,他要和我分界,老师你看,桌面被他划的。”“老师,他每次都趴到我这边来,弄得我写字都写不起来。所以,才和他分界。这次他又是这样,我才……”
【评:类似这样的现象在我们班级不止一次出现,分析一下,不难看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不强,责任心不强,以自我为中心。当然也有老师管理的不到位。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对个人成长不利,对整个班级的管理也产生不良影响。】
二、 制定方案。
针对学生集体观念淡薄,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最近学校在搞“模范班级”创建活动,我突发奇想,也在班级进行“模范小组”的创建活动。于是,我便动手拟定“小组考评细则”。见附录。
评比办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每周小计各组得分,学期结束作个总计,得分最高的小组,理所当然是“模范小组”。那“模范小组”又有什么样的奖励呢?我针对学生较感兴趣的“三好学生”作了一定地安排。“模范小组”可以在班级“三好生”评选完,再在小组内评出两名。(如:我班有8个三好生名额,先在班级内评出6名,另外两名再从“模范小组”中没被选中的人中选出。)
【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目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生活在集体之中的,自己的行为不仅仅只是关系着自己,还影响着我们小组,浅意识地就培养、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以“三好生”作为奖励,主要是为了起一种积极地引导和激励作用。孩子毕竟是孩子,“三好生”对每个学生来说应该是最大的“诱惑”。我想,既然是“模范小组”、“三好学生”给他们也是顺理成章。】
三、 呈现实效。
学生异常兴奋,考评比细则和方法,一宣布,各小组长就组织小组成员召开小组会议,讨论怎样创建“模范小组”。
第一小组组长叫道:“我们小组值日时,陶会友你一定要早一点来,其他人也一样。”
第二小组组长:“李鹏、王冰,不许分界,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不能因为这个扣分,知道吗?”
第三小组:“陶建国,从今天开始,你的作业一定要按时完成,刘菲,你帮着他,不会做你教教他,如果,哪天又忘记了;你就给他敲敲警钟。”
第四小组:“刘畅,蒋存,以后做操认真点,不能有气无力的,懂吗?”
“以后大家课堂上要多举手,多发言,以便为我们小组争光。”
大家要多做对我们小组,对我们班级有益的事,为我们小组加分,为我们班级赢得荣誉。
……
(1) 从这以后班级里无论哪一天,无论是早上,还是中午,走进去都干干净净的。
(2) 课堂上发言异常积极,表现认真至极,作业不写、拖拉的现象极少。一旦哪组出现了,其他成员先是一阵责备,接着的是帮助。
(3) 早操、眼保健操整齐,有力。
(4) 再也没有出现同座闹分界的事,而且是互相帮助。
(5) 班队课、黑板报一期比一期更加精彩。
……
各小组形成了较为激励地你追我赶之势,每个成员都希望自己小组成为“模范小组”。每个成员也都在为此而不懈地努力着。
【评:其实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是有的,但往往在集体活动中,尤其是比赛活动中,才得以很好地体现。在孩子们的印象中所谓的集体更多的是指班集体。而这种班集体的荣誉感,要在学校活动中才能体现,学校不可能天天组织活动,那么这种集体荣誉感也就随着活动的结束而逐渐消失。这种创建“模范小组”的活动,把“集体”这个概念更加“细微化”,更加“持久化”。你认真做操,积极发言,认真值日,遵守纪律……都是具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的表现。相反如果不是这样被扣分,小组成员就会以集体的力量去帮助、教育。这样,孩子们的集体观念增强了,还改掉了许多坏毛病,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