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班级管理>>文章内容

让孩子走出心理自闭的阴影

发表日期:2007/11/20 14:57:5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05位读者读过

让孩子走出心理自闭的阴影


  随着清脆的铃声,我走进了三(4)班。我像以往一样,让学生先做几道口算。到武睿了,只见他静静地站在教室前面,任你怎么启发,就是一句话也不说。我仔细地打量着他:他头低得很深,整个脸庞都扎在胸前。许久都不说一句话。为了继续上课,我给他圆了场,叫他坐在了座位上。他仍旧把脸庞低得很深,不肯用目光和我交流。
  课下,我了解了他的情况:他在我们学校测验成绩很差,老师一直对他放任自流,导致他的成绩越来越差,现在到了我们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求我们努力教育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刚了解到他的处境,使我对他产生怜悯之情。
  几天过去了,我发现他沉默寡言,不愿与任何人交流(包括语言交流和肢体交流);上课不抬头,不与老师用目光对视;下课,不与同学交谈、玩耍,只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样子呆呆的。更有甚者,我对他说话,他都没有多少反应。这种种表现,都与心理书中“自我封闭症,性格孤僻,有抑郁心理”贴近。我想他可能有轻微的心理疾病。
  孩子的这种情况是与受过心理创伤分不开。于是我又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其他情况:父母是“自我”主义者,孩子成了他们的累赘,经常训斥他,做不完作业就打骂;在学校,老师不能给以无微不至的关爱,长时间的“三不”态度(不闻、不问、不管),后来居然发展到作业就让他抄抄了事;同班的孩子们对他也长时间的嘲讽,疏远,训斥……由于家庭、社会的抛舍,他完全变了,变得沉默少语,性格怪僻,完全失去了脸上的笑容。难道就这样让他发展下去?孩子还小,长大了怎么得了。

看到自卑孤僻的他,我心痛,决心帮助他、改变他,使他成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在转变武睿过程中,我学习了有关的心理书籍,通过学习可以看出他的言行属于典型的“自我封闭症,性格孤僻,有抑郁心理”,经过学习研究,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首先,改变他的学习环境。
  在学校的生活环境中,我对他有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开学的第一次班会上,我对全体同学说:“同学们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中,同在一个教室学习生活,我希望同学们多和武睿接触,多关心、帮助他……”使孩子们也对他爱护有佳。
   
我千方百计地接近他,课间有意识的和他一起活动。走在路上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头。使这个常遭白眼、备受歧视,心已变得坚硬和冷漠的孩子一次又一次感受到老师是在用真情待他。用放大镜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别人看来没什么的,我也在班上表扬,让他参加集体活动,让全班同学都喜欢他,和他交知心朋友,关心他,用集体的友爱温暖他,使他打消对我们的顾虑。
  其次:尊重他的人格。使他扬起上进的风帆。
  我告诉他:“你是班级中的一员,大家的事大家做,你也不应落后。”在劳动中,我对他说:“大家都是同学,应该一起学习、生活,谁也不特殊,来和他们一起干吧。”“去吧,这组有了你,活干得会更好。”课间我有意让他帮着发本子,帮同学们放凳子,然后再表扬他为同学做了好事……
  再次:补习他学习上的漏洞,给他以自信。
  上课时,我注意观察他的面部表情,让他回答比较容易的题目,并给予班内最好的奖励——热烈的掌声,以此调动他的积极性。如果他低着头,皱着眉,眼睛朝下,说明他没有把握或者不会回答,那我就不为难他,如果他抬起头,手放在耳边,说明他能回答,但由于内向不敢回答,那么我就请他回答;在学校我和同学们给他以自信,使他知道了自己行,只要通过努力,他完全和同学们一样。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自信起来。
  浓浓的爱,彻底融化了他心中的坚冰,渐渐的武睿变了,他能和同学们说话做游戏了,有时不懂的也能请教老师和同学了,而且,经常问我:“高老师,您能带到我们毕业吗?”
  武睿的现状,固然有他的家庭原因,但与我们的教育不脱干系。作为教师,学习好的,是你的学生,学习不好的,也是你的学生,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能指责、埋怨学生,不能用辛辣的语言去批评学生;这不仅仅是师德的问题,它是关系到全社会心理健康的问题。作为教师,不仅仅在生活上、学习上关心学生,更应在心理上关注学生。爱心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要对学生充满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忍耐之心。人是有个体差异的,教师决不能因学生暂时的不觉悟、不开窍就不闻不问或者批评埋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欢迎学生,发现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成功学生。”这是我们教育的真谛。
  每个学生都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需要我们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作为其前进的动力。使他们充满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只有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对这一类学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使它们在心理上有所改变。
  当前的社会,给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人们也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不仅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经过调查许多的成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而儿童正处于成长的阶段,如果这时就心理出现问题,长大将是心理不健康的人,他们如何去适应这个社会呢?教育者们,全社会的人们,我们应该从小起就关心孩子的心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充满关爱,充满信心的氛围中健康快乐地成长。我想,这正是我们教育者所苦苦追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