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教学有效吗
发表日期:2007/11/14 12:02:4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853位读者读过
面对“新课改”每位教师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了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了,更让数学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然而欣喜之余,从实际教学的效果来看,“综合浮躁症”还比较突出,教师过多地重视花样和形式的翻新,把过去“满堂灌”、“满堂问”的形式变了,可实质还没有跳出“耗时低效”的怪圈,学生的学习效果没有真正改善。因此,以务实的态度重构课堂教学,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是课程改革当中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问题解决,广拓途径,不为教材所缚
这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新授课。教师出示26×2,让学生试算并说出是怎样想的。学生的想法很多:(1)26+26=52;(2)25×2=50,1×2=2,50+2=52;(3)30×2=60,4×2=8,60-8=52;(4)20×2=40,6×2=12,40+12=52(这是教材上的方法)……尽管其中不乏学习能力较弱学生的“笨”方法,教师还是对每位学生的回答给予了肯定,只是当一位学生提出书上的方法时,教师马上加上一句“你说得真棒!”并及时将其方法板书在黑板上。当学生们的意见发表完后,教师又问:“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最好?”这时,学生一致同意教材上的方法是最好的。教师面露喜色并及时小结:这就是我们教材上对这类题的解法。
当学生回答出教材上的解法时,教师紧跟的那句“你说得真棒!”与相应的在黑板上的板书,看似在鼓励那位学生,实际上恰恰是教师意识中“教材至上”思想的流露。从学科知识的角度来比较,教材上的方法确定简便、高效、成熟,学生的方法则显得幼稚、繁琐。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的方法是自己想出来的,他们理解这种方法,在他们口中这种方法比模拟教材上的方法容易得多!他们在教师的诸多暗示下说出的“最优方法”是他们无奈接受的,对他们是没有多大价值的,甚至在内心是抵触的。这样的教学又怎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让学生在诸多的方法中寻找最优方法,其目的绝不能仅是找到“最优”,而更应视其为一个让学生自己体验与反思的过程。不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诸多方法的讨论、分析、比较,在亲自的“体验”中进行自我反思,并“悟”出其中最优的方法,进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合作交流,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立即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几分钟后,教师叫“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被叫到发言的同学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没被叫到的学生唉声叹气,根本不在听别人说些什么!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可这个合作交流的过程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而这位老师一提出问题,就立即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恰恰忽略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其合作当然只能是低效的。其次,“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这个交流的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也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合作交流绝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地训练。只有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才能真正用好小组讨论的形式,真正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总之,我们正在新课改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路上总会遇到一些问题。只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善于在实践中思考,敢于在实践中创新,我想我们一定会进行有效的教学,新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