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唠叨”的班主任
发表日期:2007/11/14 11:47:27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992位读者读过
题记:“训示”是长辈或领导对下级或晚辈的指示。在班主任工作中常出现事情发前的后面;“叮嘱”是再三叮咛,是事情发生之前的交待,是一种关怀,是一种预防,更能体现班主任工作的人文精神。“变训示为叮嘱”是我通过前段时期的班主任工作之后的一个小小心得。
我现在所带的班级学生有些不良习惯,如家庭作业未能按时认真完成。对此,我虽然用了很多办法,有个别教育,有多写一遍,有让其到教室前的空位上当众补写作业等,但均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要么依旧如故,要么好一两天,第三天又是老样,真是伤透脑筋。
上次我看了儿子的语文书(初一),上面有一篇课文题目叫《爸爸的花儿落了》,当看到下面一段文字时,我的心咯噔一下,我可否把这位老师的做法加以改进运用到我现在的班主任工作中来呢?
附:这段文字,
老师说:“想想看,你是不是听爸妈
这是
为什么这位教师如此平常的话语,能有如此之效呢?我想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其谈话的内容平常,像母亲的“唠叨”:“路上走好”、“吃饱”……句句体现教师的关怀。其次因为学生的错误因为未发生,不会产生被训示的感觉,而只会感到无微不至的爱,不会有抵触心理。我这样想来便觉得文章中的
这样想着我便照着做了,“夕会”、“晨会”说些什么?我依据本班实际存在的问题,在“夕会”上以叮嘱为主。如:今天的作业完成了没有?书本都收齐了没有?抽屉里的废纸有没有扔到教室后面的纸篓里?今天是不是你值日》?是值日不要忘记!今天的所学,全都弄懂了没有……
在“晨会”上以了解肯定为主。
昨天在家听了爸爸、妈妈的话没有?有没有和家长项嘴?家业完成了没有?离家时有没有和家人礼貌地告别?骑车回家时有没有遵守交通规则?有没有把当天新学温习?总之,了解的项目开始应让学生容易达到,然后逐渐加大难度,让学生产生一个进步感、成就感。正面效应,坚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理念。”为了让学生慎重对待“晨会”上的了解,我还特意准备了一个本子,把了解问题和相应的情况“煞有其事”的予以记录。
刚做之时我还担心,我担心我的这些“唠叨”会让学生厌烦,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一段时间下来,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将“唠叨”归纳总结得出以下:
1. 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经文。
2. 念经要由易到难,坚信正面效应。
3. 念经要煞有其事,要有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