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把握
发表日期:2009/10/10 16:07:5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40位读者读过
新课程教学模式 如何把握
江宁区禄口小学 卫国兰
有幸在东山小学听了区骨干、市青优、省特级三位教师的精彩献课,真是精彩纷呈,各有绝妙之处,让人大开眼界,很有收获,下面就这三节课谈一谈自己的所自己的所思所想。
本节课是《小数乘整数》,是计算教学的内容。首先三位教师都能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上达成共识,当然这也是提高计算教学质量的前提。计算教学要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提炼计算法则,再根据具体的法则指导计算,教学重点应放在对算理的理解上,那要让学生知道怎样算,更要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这样算,在这一点上南湖三(1)的张勇成老师做得尤为突出。教学伊始,他通过出示涂色部分分别为0.1、0.4、0.04、0.009等让学生明确0.4是4个0.1,可以用算式表示为0.1×4=0.4;0.01×4=0.04,0.001×9引导学生理解得出积中小数点的位数怎样确定的,“乘数中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的结论,教学设计注重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方法,在教学0.8×3和2.35×3时,又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计算过程,使学生理解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法的算理。通过例题的教学后,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已经积累了以下两点认识:可以像整数乘法那样乘;因数里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而一系列有层次的巩固练习,进一步让学生更深刻地再次理解了算理。
其次,三位教师均能注重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及小数加法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教师恰当地引领并加以提升,引导学生比较、观察、联系、思考、发现,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实小的冯卫星教师在复习导处环节就带领学生复习回顾了整数乘法的竖式计算,在新授0.8×3时引导学生从几种不同的算法中找到相通之处,都是先算8×3=24,并通过计算单位的理解,这里的24是表示24个0.1,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计算时要“目中无点”,而写得数时要“算后加点”,很好地利用学生整数乘法的知识,迁移到小数乘整数的新知中来。
再有,第一节东山上学的李老师的课在课堂教学的模式上体现了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李老师在出示例图,引导学生口头列出0.8×3、2.35×3的算式,面对新知识,让学生思考,并小组加以讨论:把你想知道的知识写在圆纸片上,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全班交流后师引导进行探索、学习。
当然这三节课也并非尽善尽美,张老师在小数乘整数,横式要及时转化为竖式,这一点强调得还不够,冯老师的复习时间略为长些,而第一节课在课堂模式的探索上,也略有走过场之嫌。
随着课堂改革的实施和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通过教学中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初步建构了“小学数学自主探索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结构。
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不要教师的主导,更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相反,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教师只要注意分析,整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在学生徘徊迷茫时引导,在遭遇障碍处点拨,在融会贯通前疏通,学生的探究才能得以成功。
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也遭遇到现实的考验,如让学生预习,教师该怎样为学生的预习进行导航,而对于农村的学校来说,这也考验着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自觉性,缺少了父母的监督,学生的预习能否自觉进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时,教师要“适时退出去”,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但是当学生遇到没有办法克服的困难时,教师就要“及时走进来”,给学生具体有效的指导,但有没有一个标准,让教师做到指导要到位,但又不能越位呢?
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想说爱你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