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体会
发表日期:2009/9/28 10:32:28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47位读者读过
材料是我们教学的基础,教师演示材料可以展示科学实验现象,学生通过操作材料可以观察到科学实验现象,而这些现象是能够揭示科学概念的。因此,我们要关注材料。我们首先要关注材料的“结构性”。选择什么样的材料、选择哪些材料、准备多少数量的材料,这些材料是必须的还是可有可无的,是指向概念的还是容易引起学生无关注意的等等,这都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精心的准备和充分的思考。
例如:我校江老师在上苏教版三下《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时,准备了如下材料:
演示材料:螺帽、橡皮、铅笔的外层小木块、铅笔芯、树叶等。
小组探究材料:一个整土豆、一片土豆,一截铅笔头(有的只带金属环,有的既带金属环又带橡皮,带有的既没带橡皮又没带金属环。)洗干净的细沙、食盐,几个装有水的透明塑料杯。
在探究铅笔头的沉浮时,江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各式各样的铅笔头,从而使本来容易探究活动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富有了一定的挑战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在预测时,要么预测沉,要么预测浮。
经过一番预测之后,实验开始了。不一会儿,就有学生叫起来:“铅笔是浮的。”“咦?怎么有的平浮,有的斜浮,有的直立着浮呢?”江老师走近说道:“这些笔头一样吗?哪种“平浮”?哪种“斜浮”?哪种“直立的浮”?看着江老师带着疑惑的脸庞,学生们不惊观察、思考起来。
生:没有金属环和橡皮的铅笔头平浮在水上,铅笔头“吃水”较浅;
生:有金属环而没有橡皮的铅笔头斜浮在水中,铅笔头“吃水”较深;
生:有金属环而且有橡皮的铅笔头是立于水中铅笔头“吃水”最深。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
生:因为金属环和橡皮都是沉的,而铅笔是木的,是浮的。一头轻重,所以地出现这种情况。
师:为什么又会有的斜浮,有的直浮呢?
生:带金属环和橡皮的更重一些,所以会直浮。
江老师利用材料调控科学探究的难度,让真理、规律永远像一盏拥有微光的灯,时时吸引学生去发现,去探索。通过自问或者师问“为什么?”会为学习本单元第5课《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埋下铺垫。有了这种思考,即:金属环、橡皮可以借助木头浮起来,木头则可利用金属环和橡皮沉下去。这对学习《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大有脾益。铅笔头,在本单元的第2课和第5课的学习中有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这样本是平淡的实验因材料准备的细致而充满精彩。总之,探究材料要有一定的结构性,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适不同经历的学生产生多种发现和结果,这样的细节便能促使探究的精彩生成。
有时材料的准备还应考虑到课堂的有效性以及可操作性。例如:我区一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冷热与温度》一课时,为了便于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观察一杯热水温度下降的变化,别出心裁地自制了这样的教具如图所示:
将原本教材中所准备的“烧杯”换成了更大的“水槽”,将原本每个烧杯里一个温度计改成的每个水槽里三个温度计,并且用铁丝将温度计固定在水槽的边缘,但水银泡完全浸在水里且不碰到底和壁(符合温度使用的方法)。这一装制,首先,便于小组中每位成员更加有清楚地观察;其次,避免了小组成员因观察位置的限制而引起的课堂混乱,使每个成员都能安静地仔细地观察温度计的变化,使课堂有序,有效。
这一创造性的设计,是教师课前对教材深入钻研地结果,是教师对教材细节深入思考的结果,这一创造性的设计赢得了在场所有听课教师的一致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