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
发表日期:2009/12/9 9:18:04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52位读者读过
如何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
高年级了,内容的理解不是大问题。没文化的人听故事,看小品也能懂,也知道该笑的时候笑,该哭的时候哭……因此,对于高年级的教学而言,就应让学生迅速走入文本,进行高效的思维训练、语言表达训练。借助几则案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 整合问题 整体把握 简洁入文
通常,我们习惯在揭示课题后,问孩子:看了这个课题,在你脑海中会冒出哪些问号呢?然后孩子再说出一通问题,无疑这是在训练孩子的提问能力,但就我这两年的中高年级的教学实践而言,这个年段的孩子对课题的提问已经能抓住实质了,重点亦不应停留于此了。完全可以在课堂上省去这段的时间,将这些问题作为学生的预习作业,放在课前完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直接出示问题开门见山的进行教学。
教学《伊索寓言》
师: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奴隶,他知识渊博,聪明机智,是位编寓言故事的能手,我们曾经学过《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都是出自他的口中。他就是----板书:伊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来自伊索的另三则故事。
出示小黑板:读文思考
(1)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看看故事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2)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3) 每则寓言故事分别揭示了什么道理?
有了明确的任务,孩子便能迅速进入角色,少了形式,但学生却多了阅读文本思考的时间,这是实在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也证明了这点,高年级的孩子渐已形成的概括力判断力,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发现伊索寓言中有趣的现象:故事的主人公一定是故事的题目;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观察总结出每则寓言故事结尾都揭示出了深刻的道理或教训,能够结合后两项的思考题大致悟出寓言故事就是由一个短小生动的故事加一段深刻的道理组成。
由此,笔者认为,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进入主题,是很实在的。如果让学生对课题提问,是绝不会提出如此高度概括且有深意的问题的。这种有几个同类型的小文章组成一篇课文的,在我们的教材中多次出现。像《伊索寓言》《成语故事》《古诗两首》等,个人觉得就应该找出共通点,教师出示问题干净利落的进行教学,省时又高效。
二 关注字词 关注修辞 读思入文
这是一节无心插柳柳成荫的课堂教学。我因为感冒嗓子哑的缘故,被迫减少了课堂上的循循善诱,单纯的就让孩子读,居然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这是那节课的实录。
教学《蚁国英雄》
师:从哪儿让你感受到了情况危急?
举手很多。
一生:火神肆虐地热浪已夹杂着蚂蚁被焚烧而发出的焦臭气味!(课文原话)
读完就坐下了。
我一愣:没了?就这样?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学生复站起,但无语。
生病的我心中有些不悦,转而问全班:你们读懂了什么?
全班沉闷,举手仅一两位,气氛十分压抑。
“腾”的一下,心中的火就上来了。
没劲引导,便索性说:读,大声读这一句,想,你读懂了什么?可以就其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来讲
举手的略微增加了几个,但相对于52个学生的班级而言仍然很少,还有人面无表情。心中的火越烧越旺。
“再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注意文中的比喻句。”
举手的稍微多了点,但仍有孩子低着头,驼着背,右手拨弄着左手,心中怒火忍无可忍,大声斥道:读!继续读!必须所有人都得有感受,谁也逃不过!
也许是无路可逃,举手的猛然多了许多,虽然有的畏畏缩缩,小手弯曲不直,目光闪烁,但此时心中一定有了想法,可还是有个别孩子没有举手,
心中那个“恨”哪!真正咬牙切齿,但得忍住。时间原因,没有再读,便请生发言。
一生:我知道有蚂蚁死了。
一生:我知道有焦臭味了。
堂堂四年级孩子,回答的结结巴巴,不如人意,但我不敢批评,也未作评价,生怕干扰了他们的思绪,也怕控制不好情绪,增加学生负担。生再答,答完就坐下。
……
一生:我知道火神很随意的烧!
立刻问:从哪看出的,确切点说从那个词可以看出火神随意的烧呢?
“肆虐”
“很好,谁说说肆虐什么意思?”
因为预习过,也因为不需思考学生回答的很积极。
“不错,不过我认为随意不大贴切,能否换个词?”
“任意”
“任意妄为”
“随心所欲”
“肆意”
“想怎么烧就怎么烧”
“很好,火神很强势”
课堂气氛渐渐活跃,学生的表情丰富了,眼睛也渐渐神气多了。
一生:我还读懂了,有些蚂蚁已经焚烧而死,照现在的情况看,其他的蚂蚁面对肆意妄为的火神也将是死路一条。
我稍微舒服了点,这还像大孩子的回答。
继续教学。
反思: “读,你读懂了什么?”“再读,边读边想,可以就其中的一词一句来讲”“也可以抓住比喻句,拟人句或标点符号”“读,必须所有人都有感受”,不难看出,是一遍又一遍的朗读文本,让压抑的课堂变得生动活跃,是一遍遍目的明确,有指导性质的朗读让学生渐渐走入文本,了解文本内容,才有了自己的思考,才能对老师的提问进行正确的回答。我想也许语文课堂可以简单些。可以少些教师的讲解,教师的讲解省时间节奏快,但再快也未必快过学生的思维,学生也未必领情,再说接受老师的给予必会有信息损耗,正所谓“过耳不留”,而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得知必会使印象深刻。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虽说孩子们的答案或许不精确,但绝对独到,要相信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同时课标中也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因而要我们在课堂上要少些繁琐的分析,教师繁琐的分析直接抢占了学生思考发言锻炼的机会,这种被动式的接受很容易导致课堂气氛冷却,学生思维涣散;因此我感觉与其教师繁琐的分析讲解、貌似循循善诱的细问,还不如孩子多读几遍文本来的实在.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也是老祖宗的千年经验.
三 小组合作 营造氛围 交流入文
《嫦娥奔月》是一篇中国神话故事,对内容的理解和人物个性的分析也不是难点,于是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我将概括与想象定为教学的重点。揭示课题后,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试着用简洁的词语或句子,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最好用四个字,这样显得整齐些。任务公布,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走进文本,积极思考。但我一眼就能看出有些孩子眼睛在书本上,心思不在书本上;有些平时学习吃力的孩子虽然在读着课文,但眼睛很茫然,无光;也有个别孩子干脆低着头闭着嘴无作为。看到这种情形,我当即决定采用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小组长负责,成员相互讨论,看看哪个小组讨论的最热烈。之后,再观察就发现在小组成员的促进下,几乎没有孩子游离于课堂的边缘了。
的确,高年级了,由于生理心理上的成熟,很多孩子尤其是因为女孩子想的多,也想的杂,也有一部分孩子由于不自信或走神、自我放弃等原因,出现了不思考和浅思辄止的现象,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教师提出问题,只有少数同学举手的现象,这种现象越往高年级走越明显,这时可适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让他们互相启发,互相讨论,取长补短 ,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激发,迅速进入文本学习。这样,有了对文本深层次的了解,再提问时,心里就有底了,自然举手的同学就明显多了。顺理成章,课堂教学中也一个都没少了。
四 动动手脚 解冻气氛 无痕入文
教学《莫高窟》
品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莫高窟保存着两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1请你读一读这段文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里的彩塑。
2引导交流:哪一尊彩塑留给你的印象最深?读着它,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1)指名说——还有哪位同学也对这尊慈眉善目的菩萨印象深刻的?说来听听——有同学需要补充的吗?——想着菩萨的和善与仁慈读读这短短的几个字。(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同学对别的彩塑印象深刻的吗?(逐步引导学生体会天王、力士、卧佛的形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同学们,你们看,(依次出示彩塑图引读)这一尊是——(慈眉善目的菩萨),这一尊是——(威风凛凛的天王),这一尊是——(强壮勇猛的力士),这一尊是长大16米的卧佛,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4告诉老师,饱览了这些彩塑,你的感觉是什么?(引导概括彩塑的特点:惟妙惟肖 个性鲜明 神态各异 精妙绝伦……)————莫高窟内有两千多尊彩塑呢,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神态呢?(指名说)
这一教学片段,是2008年赛课用的教案,经过精心设计的,融合了孩子想象训练,先自读文章,自己感悟,自己想象,在脑海中形成表象,再说说你想像到的,再次面对文本有感情朗读。并且后面还紧接再次想象拓展,莫高窟里还保存着什么样的彩塑呢?暗含着写得拓展.一直以来,都觉得如此细密的过程很科学很严谨,教学实践中孩子的反应也如预料中那般行进,当然一切尽在预料之中,只是与教师而言就少了份激动,感觉课堂少了点活力少了些意料之外的火花。
最近在自己班上又上了一次《莫高窟》,思路还是一个思路,就连语言都大致一样,但感觉大不一样。课堂一直是笑声不断,气氛十分火,我也十分轻松愉快,不时为孩子们如花的笑颜,真实的笑声所感染所感染,为孩子们精彩绝妙的发言而折服。我暗叹如果那次赛课能有今天这节课的精彩,该多好呀!
反思:反思:为什么同样的案例,却上出不一样的课堂效果来呢?
因为第二次上时,我的眼前没有了“评委”,只有学生。我也没有了那种紧迫感,没有老惦记着把我准备的教学内容匆匆灌给学生的念头。所以,步子从容了许多。
第二次教学这一段时,有了个小变化。那就是在教学“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时,除了让孩子想象画面外,我还分别以组为单位让孩子表演。这一过程,刹时间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孩子们动了起来。因为姿势的各异也使教室里不时飘出笑声。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的:“教学方式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其实,这一动,正是触及到了学生的心理需要。由此我认为,在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我们的步子可以稍微缓一缓,停一停,留出时间让学生的手脚动一动,是学生深入文本的有效途径。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让我们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从年级段的目标建议出发,合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我们的学生将会在语文这片绚丽多姿的世界里获得更多的养料。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必将会变得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