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跟帖三(陶倩云)
发表日期:2018/12/28 8:52:0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倩云 有549位读者读过
数学教研课听课反思
12月11日,我校进行低年级数学展示教研活动,观摩学习了三位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展示,感触深刻,受益匪浅。
首先是徐睿老师的《认识11-20各数》,我体会颇多。《认识11-20各数》既是10以内数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前提。所以这部分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10根小棒,通过交流展示,使他们发现:要知道大家摆的小棒是不是10根,必须先数一数。接着用神秘的口气说:“老师想到一种方法,可以不用数,一下就可以看出是10根,想不想知道?”这样又一次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然后结合实物演示把10根捆成1捆这一过程,使学生感悟到10个一就是1个十,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把刚才数出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加深理解“10个一就是1个十”这一概念。最后,继续让学生摆小棒,在摆的过程中,观察、发现20以内数的组成。这样的操作情景,以动诱思,以思促动,帮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操作中感知,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意识。
第二节课是吕老师的“角的初步认识”,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学生年龄较小,不容易把角的概念讲清楚。所以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发现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用兴趣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之中。教学重点是能正确找出生活中的角和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了解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在生活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有关角的感性经验,所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教学时,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多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活动,丰富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比较角的大小,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创设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
最后一节课是白下区高新小学张老师的《观察物体》,张老师先带来了一张神奇的图片,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描述他所看到的人物,一位小朋友说是老头,另一位小朋友说是女王,这两句话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是一个好的开始。《观察物体》是要建立三维空间方位的概念和知识,如果单靠教师一样一样拿物体引导学生去观察,学生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张老师运用模拟照相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去拍摄、去评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要我动”变成“我要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