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教育故事>>文章内容

12月份教育故事---李喃喃

发表日期:2018/12/27 11:16: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710位读者读过

片废纸引起的......

            禄口中心小学-李喃喃

上课铃响了,我走出教室等候几个还在外面玩耍的孩子,随手捡起了地上的一片废纸。走进教室,孩子们还在叽叽喳喳的说着,刚要把废纸扔进垃圾桶,忽然改变了主意,何不好好在这片废纸身上做做文章,对孩子们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育”呢。 我举起手中的废纸,向同学们问道:“看看老师手中拿的什么?”刚刚还叽叽喳喳的孩子立即安静下来,但接着又传来了议论声:“真脏啊!” “太脏了,老师快扔了吧!” …… “孩子们,坐好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片废纸,这是老师在走廊上捡到的,老师还看到,教室前面的花池里也有废纸、包装袋,把它们随手乱扔,对吗?” “不对?”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 “为什么不对啊?”我反问一句。片刻的沉默,叽叽喳喳的声音又开始了,刚刚入学的孩子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 “老师讲过,课堂上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在我的提醒下,孩子们安静了,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把废纸扔在地上,太脏了。” “应该把废纸扔到垃圾桶里?” “把废纸袋扔进花池里,就是破坏了环境,美丽的花也看不到了。” “在水池里扔了很多方便袋,太脏、太难看了,小鱼都脏死了。”最小的毛毛也大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爸爸带我去北京的动物园,管理员叔叔说一只河马吃了方便袋死了。” …… 下课了,好几个孩子蹲在花池边向花池中的废纸伸出了手。

 

我有幸聆听了我校语文教师朱晨灿老师执教的示范课《黄鹤楼送别》,确实受益匪浅。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课文,课文把唐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中,通过一个趣味盎然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章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故事是文章的浓缩和提炼。诗与文浑然一体,旨在使学生通过课文更易于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的意境,领悟古诗的情感。

老师的课本着“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精神,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理念贯穿在教学始终。这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读促进感悟,为学生架设与文本对话的平台。

全课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力求每一次读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与目的。(1)配乐品读第一、二自然段。老师先让学生运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形容黄鹤楼的形象。在学生显而易见知道李白与孟浩然不想触动这份感情后,然后点拨学生以明白李与孟不触动依依惜别的感情,不想让好友悲伤。老师再配乐指名多位同学朗读以及齐读。(2)抓住重点词句体味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老师指点学生围绕李白的话中出现的6个“您”字,“夫子”、“兄长”、“老师”等词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再从“不知我们何时才能见面, 就请您满饮此杯吧”等词句品味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深眷恋之情。老师还巧妙地点拨,老师以指导理解清楚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大意为抓手,让学生自己明白孟浩然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埋心底,反而以乐观豁达的心态宽慰李白。在渲染李白与孟浩然的话别情感基调的背景下,老师指导学生分小组、全体分角色朗读自然水到渠成了。(3)引读第四自然段,想象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孟浩然远去的场面,体会依恋之情。整堂课始终紧扣课文主旨和主线,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引领学生在对文字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与诗人经行心灵的对话,体悟诗人的情感,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沐浴情感的熏陶。

二、发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试验田里耕耘。

在这堂课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地方有不少。如根据文包诗的特点,让学生诗文对照学习,自学梳理,汇报学情。还有最后品读诗句时让学生自己品读:哪些词让你觉得李白对孟浩然的离去的依依不舍与伤心。周老师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有效探究,很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

三、借助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说话练习扎实。

老师较好地捕捉到了文章中的艺术空白处和思维的生发点。老师引导学生从观赏想象话别时的环境出发,到初悟两诗人之间的友谊,再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其心灵对话,直到感悟李白在目送好友时内心深处丰富细腻的情感。当看到两位诗人话别的背景——黄鹤楼和长江时,周老师以句式________________的黄鹤楼,_______________的长江边让学生描述黄鹤楼的形象和长江边的景象。让学生在想象说话中融入情境。当看着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好友远去的画面时,老师引导学生在讨论省略号的深刻含义的前提下,想象出李白此时丰富的内心活动。学生各具特点的练说,体现了他们不仅仅能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流利地表达出来,还展示了对诗人丰富多样的内心活动的独特体验和理解。

四、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引领学生多渠道学习语文。

老师能在教学文包诗时,及时穿插让学生介绍李白、孟浩然生平主要事迹和代表作品,还有引导学生说出和古诗同类的一些送别诗。这样学生就能通过向课外延伸,积累不少诗句,可以学以致用。

总之,老师的这堂课处处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学生在学习中朗读声情并茂,卓有成效;想象说话步步踏实,文本的主旨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