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跟帖2刘楚乔
发表日期:2018/12/26 14:49:3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冬香 有451位读者读过
《天火之谜》听课反思
刘楚乔
今天星期二,我们听了《天火之谜》,说的是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告诉世人“雷暴”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后来又发明了避雷针的故事。老师完整地展示了两个课时。主要的板块是:检查预习、学习概括段意和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烘托的写法;指导学生复述故事;学习选用词语造句。这堂课给我们的冲击很大。在我们熟悉的课堂上,语文教师是很注重感悟理解的。一般的教学流程是: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抓重点段、句来深入理解课文—总结。语言文字的训练是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的,有时是字词的理解,有时是句式的训练,有时是重点句的解读等等。整个课堂离不开朗读,教师的问题很多是: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但是,这里的课堂,却完全不是这个样子。“训练”是一目了然的,而且我们平时回避的,诸如“烘托的写法”、“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等,在这里的课堂上却一点也不回避。“熏陶”还是“训练”?感悟要不要?朗读还读不读?我迷惑……凡是课文直截了当写出来的,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就不需要教了。未写出来的,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往往都需要我们去教。我们所要教的内容,不是由学生喜欢不喜欢来决定的,而是看我们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具有语文价值?是不是这个学段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
(1)在指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来概括段意的时候,对于比较长的段落,教师是需要指导的,不能把问题简单化。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说出自己找到的句子,而且要倾听学生为什么找出这些句子,然后加以选择跟整合。不要等到着学生得出自己所准备的那个答案。自己备课时准备的东西,要顺应学生的理解。
(2)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首先,可以让学生扮演博物馆的解说员,解说富兰克林在做风筝实验时所运用的工具:风筝、铁丝、麻绳、铜钥匙、丝带。这些工具分别有什么用处。这些内容在课文中只是略有涉及,并没有写得很详细。让学生进行探究,不仅仅是得出科学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富兰克林是一个敢于实践、大胆想象又很谨慎的科学家。
第二个教学活动,可以是让学生都当富兰克林,而老师扮演记者或者儿子,对富兰克林进行不断的追问。比如:雷电这么危险,你为什么要去做这个实验呢?这个问题就涉及到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了。你怎么会用这个东西呢?你明明知道铜钥匙这么危险,为什么你还敢用手指去靠近它呢?通过这样的追问,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就呼之欲出了…… 这样,就把整个语言生活化、情景化了,课堂氛围就好了,学生就不会觉得枯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