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12月博文 张蕴宇

发表日期:2018/12/26 11:28:2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蕴宇 有571位读者读过

泉城》听课反思

《泉城》(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9课)这篇课文是写景文章,介绍了济南的一种风物特征。从文章的篇章表达形式上来看,本文是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进行布局谋篇的;先概述后分述,先面后点;中间并列的分述部分构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先交代泉的地点在哪里,再通过几个形象的动词来交代泉水的特点,如“珍珠泉”是“涌”,“五龙潭”是“汇注”,“黑虎泉”是“喷吐”,“趵突泉”是“冒”。

从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文本的总起部分是工笔细描铺成的,用“四个有的……”这样的整体描写让读者初步感受泉城的独特,这个文本跟其他文本有所不同的地方就是中间部分采用的是大量白描手法勾勒的。

作者老舍先生从语言表达上来说更胜一筹,在四年级上册,学生需要形成的是有物、有序、有特点。这篇文章正好符合这个年段学生的能力发展需求。由此可见,《泉城》的价值在于它的篇章结构更符合该年段的学生搭建写景类文章一般意义上的图式。

再从写的角度来反思我们的阅读教学。现在普遍的教学不足表现在“以读促写太少了。”就是说的太多,写的太少。语用的路径就是通过写来带动对内容的理解。主要是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主动建构文本的言语形式,表达结构。以读促写,发展学生的言语。不是学总分总,而是运用总分总的方式来写,实际上就是帮助建立学生写景类文章的一般意义上写作框架,即图式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