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博文2 杨綪
发表日期:2018/12/26 11:01: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綪 有549位读者读过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美育目的。为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大改革力度,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故事教学法正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潮流,具有显著的教学效果。然而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实施故事教学法的过程中要么不能选好故事,要么无法组织故事等,未能充分发挥故事教学的效用。因此,探究如何让故事成为小学美术课堂的催化剂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故事教学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吸引其积极参与美术课堂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一大特征,尤其是那些形象生动、富有趣味的故事能使小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小学美术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出形象生动的情境,曲折有趣的故事与抑扬顿挫的声调能够迅速带领学生进入课堂情境,使其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激起对美术课堂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热情,并且使其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坚实的基础。
2.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小学生往往有一双好奇的眼睛与一颗充满想象力的心,他们对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想象。在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童话故事,或讲述对生活具有启发意义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创设出广阔的天地,使学生放松心灵,扩展想象空间,激发创作灵感,从而实现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美术作为一门艺术,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否则美术课堂便显得空洞、乏味。
3.丰富教学内容,活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氛围
以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较为贫乏,教师以小学美术课本为唯一的教学依据,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无法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采用故事教学法,丰富多彩、意蕴深厚的故事能够打破美术教材的狭隘,极大地扩展美术教学的内容与空间,使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增长见识,扩充见闻。除此之外,生动有趣的故事能够活跃课堂,营造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
二、在小学美术课堂中采用故事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1.精选故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故事
精选故事是采用故事教学法的前提与基础,故事的质量直接影响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效果。目前,有些教师重视在美术课堂中采用故事教学法,但故事选择与组织不当导致了教学效率偏低,甚至起到南辕北辙的反作用。为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根据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精选故事。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选择的故事要与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关联。在美术课堂中引入故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课堂教学,因此应当避免出现只重视故事而忽视教学内容的本末倒置现象。其次,教师在选择故事时要符合学生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最后,教师选择的故事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绘画水平相适应,选择易于通过画面呈现的故事。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抽象思维尚不发达,因此教师选择的故事要清晰明了,保证学生能够通过画面将其呈现出来。
2.创设故事情境,在美术课堂伊始进行有效导入
课前导入是一堂课的基础环节,有的教师认为课前导入可有可无,甚至跳过导入环节,直接进入课堂。这样的美术课堂使得新课程没有悬念,学生对将要开始的新课程也缺乏兴趣与好奇心,高效教学更是无从谈起。故事教学法可以提高导入的有效性,为上好一节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浙美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第一课《走进大自然》时,为了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美术工具与材料,教师可以准备一只不透明的口袋,将彩笔、蜡笔、画纸、橡皮泥等一并装入袋中。接着教师声情并茂地导入:“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西游记》中有一个神奇的口袋,它能收走世界上所有的宝物。昨天,齐天大圣孙悟空也送给老师这样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装有各种各样的宝物,据说利用这些宝物,小朋友能创造出许多有趣的事物。现在请大家摸摸这个口袋,你能说出口袋中宝物的名称吗?”《西游记》的故事妇孺皆知,教师引入《西游记》中的道具组织故事,可以使学生对教师准备的口袋产生兴趣,跃跃欲试,从而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3.在“欣赏·评述”中引入故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欣赏·评述”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环节,主要通过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一教学板块,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提高学生的评述能力。每一件美术作品,或者绘画,或者雕塑,或者剪纸,都有一定的意义与内涵。教师在“欣赏·评述”环节向学生介绍作者或作品的故事,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认知程度。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陶艺》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培养其对祖国传统工艺的热爱之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PPT,展示我国各个朝代瓷器的图片,并且在展示过程中讲授我国陶瓷的发展历史,讲述不同朝代陶瓷的纹饰特征。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讲讲我国瓷都景德镇的民间故事,使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下感受瓷器的魅力与内涵,产生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挚爱之情。除陶瓷之外,中国还有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青铜艺术等,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的过程中讲授历史故事,起到了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增长学生见识的双重作用。
4.在“设计·应用”中引入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设计·应用”环节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指导学生参与设计,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利用故事教学,通过富有启发意义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某一领域的兴趣,使其从故事中得到启示,生发灵感,形成发散性思维,产生设计需求。如,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皮影戏》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皮影戏,用色卡纸设计皮影戏,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热爱。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皮影戏《孙猴子大战牛魔王》,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看到有趣的故事以皮影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设计欲望,并通过小组合作,用皮影戏展现自己的故事。
5.在“综合·探索”中引入故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其中综合能力与探索能力是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需要。“综合·探索”环节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中往往难以得到美术教师的重视与关注,这不利于学生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开展“综合·探索”环节的教学时,可以引入故事元素,在故事讲述与故事表演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培养探索能力。除此之外,故事教学不但指教师在讲课中引入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也指教师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作品背后的故事,实现教学目标。如《七彩足迹》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并根据学生自己的风格动手设计记录袋。最后,教师邀请学生展示自己的记录袋,分享学习美术的故事以及在美术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挫折与收获。每一个记录袋背后都有学生的独特故事与与众不同的经历,学生在分享自己故事的同时也收获了别人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制作、演说、倾听,综合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6.在“造型·表现”中引入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表现平台
小学美术课堂不只是教授学生一些美术的专业知识与创作技巧,还包括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造型·表现”环节正是要求教师搭建良好的平台,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通过作品表现情感体验,并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创造能力。故事中含有丰富的内涵与素材,学生可以在故事世界中天马行空、自由飞翔,通过各种创作手段与技巧表现自己丰富的情感。如《风景如画》一课中,故事教学法以其丰富的内容与广阔的空间正合适本节课的教学。为此,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世界各地的如画风景与风俗故事,如普罗旺斯薰衣草世界的故事、中国江南水乡的风俗故事,也可以请学生说说自己的家乡,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描绘出自己心中最怡人的风景。
结语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应用故事教学法,利用故事的丰富性、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美术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应当从六方面入手:第一,精选故事,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故事;第二,创设故事情境,在美术课堂伊始进行有效导入;第三,在“欣赏·评述”中引入故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四,在“设计·应用”中引入故事,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第五,在“综合·探索”中引入故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六,在“造型·表现”中引入故事,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表现平台,从而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