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博文1(芮文静)
发表日期:2018/12/26 9:35:0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芮文静 有554位读者读过
在乡村教育中成长
芮文静
近年来,我国深入开展教育改革,基础教育发展迅速,办学质量全面提高,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也越来越重视。201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人认为,在加快城镇化建设的今天,乡村教育尤其是村小的存在意义已经不大。顾明远对乡村教育现状有着清醒、深刻的认识,他认为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乡村学校不可能消亡,村小的历史使命不可能终结。那么,可不可以把硬件设施与师资力量薄弱的村小全部合并成大校,让更多乡村孩子尽可能享受好一点的教育呢?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很好的,而且此前的合并校也确实起到了正向的作用,但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比如,当绝大多数青壮年离开农村、到大城市打工时,他们的孩子更多依靠祖辈抚养,到较远的学校去接送孩子,老人们不但力不能及,经济实力也多不能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好蓝图。农村要真正实现现代化,首先要办好乡村教育,吸引那些为了让孩子在大城市上学而外出打工的年轻、有技术、有干劲、有理想的新时代农民返乡创业;同时,为乡村培养出更多人才,使“寒门也能出贵子”,让一代代有文化、有抱负、根在乡村的农村娃振兴家乡,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学校,无疑承载着化民成俗的义务与责任,是教育与文化的象征,乡村教育从根本上引领着、培育着、弘扬着一个村子的精神与风气。村小在,有文化、有理想、有情怀的教师就来了,乡村里便有了文化,有了引领人向上的力量。
作为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的一名教师,区教育局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在学校层面,教研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集体研讨、集体备课、教学诊断、课题研究、评课议课等。不管哪一种形式,只要认真参与,积极发言,就肯定对个人的专业成长大有帮助。在教育局方面,经常会组织教科研活动,乡村的老师们可以听到规模较大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现场听他们的课,能学到很多东西,那是专家教育教学思想的集中展示,对于专业成长益处多多。作为教师要想实现专业的成长,就必须养成反思的习惯。其中反思有教后反思、有教学过程中的反思。当然在实施教学前,教师对学情、备课也应有反思。不同阶段的反思,使教师能及时总结得失,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教师常常在教后,将一堂课的得失写下来,天长日久,不知不觉中教师成长了。
大城市名校固然需要锦上添花,村小更需要雪中送炭;大城市的孩子需要上好的小学、中学和大学,农村孩子同样有这样的需求。为此在硬件投入上,教育局毫不吝啬地给予乡村教育必要的经济补偿,宽带问题、资源供给问题、终端设备问题、使用费用问题等都能妥当的解决;在师资配备上,努力为乡村教育输入新鲜血液,让村小成为乡村最美的风景。
城乡教育本是一家,资源共享、携手发展,让城乡校长与教师有了一家人的感觉。心灵的契合,不但会让教育真正走向均衡,也会促使教育均衡抵达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