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12月博文2(虞晓笛)

发表日期:2018/12/20 7:48:1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虞晓笛 有600位读者读过

教研引领方向 反思促进提升


一、 情境下的课堂,趣味盎然

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教学之中,便会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老师执教的认识分数为例,从整数到分数,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为了给学生搭建突破的台阶,教学一开始,周老师设计了分蛋糕的情景,先让学生回答“把 4 块蛋糕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很快的答到“平均分”每人分 2 块,很公平。接着周老师又提出了“把 2 个蛋糕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学生也很快答出了“平均分”每人分1块。接着周老师又趁热打铁问“把 1 个蛋糕分给 2 名同学应该怎样分才公平,每人分几块?”让学生感受当所分物品的个数是非整数时,就可以用一种新的数――分数来表示,从而引出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个人得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这块蛋糕的二分之一从而引出新课“分数” 。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与尝试中体验到时分数的产生过程,在教师的梳理与指导下初步感知分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刘老师《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则以游戏为情境进行展开,这节课本身是比较枯燥的,但刘老师老师通过有趣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学习变得贴近生活,整节课很富有趣味性,课堂气氛活跃。

二、 数学思想激荡,深入浅出

优秀的数学课堂不仅教会学生知识,更应该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一课中,刘老师抓住教材中的重点,突出“图式——语言——算式”三位一体的教学,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形成一定的表象。在教学中,注重加强语言叙述能力训练,引导学生从语言情境中感知应用题基本的语言结构,即已知两个条件的情况下,提出一个问题,并通过算式计算,把“图式——语言——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渗透给学生。在练习的设计上,还采用了“问好填在哪?”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问号的含义,清楚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方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建构,而动手操作对学生的建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认识分数》一课中周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折一折”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含义。让学生亲身经历了分数的形成过程,把原本复杂、抽象的东西变得到简单、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 语言严谨精炼,调动兴趣

两节课共同的优点还在于教师语言的严谨性以及激励性老师语言非常具有亲和力,学生答错时没有直接批评或者让其坐下,而是鼓励其他学生和他辩一辩,在辩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另外刘老师鼓励学生要做“数学学习中的有心人”,足见其语言功底的深厚。老师则注重让学生在语言中寻求数学的魅力,比如“数学就是在千变万化中寻找不变的规律”,以及“数学真奇妙”,“在看数学问题时,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深层次的思考”等等话语,非常注重核心素养的建立。

四、教师适当指导,提供帮助

一年级的课堂教学,由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心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具体指导与简略指导相结合,有详有略。对于第一次认识实际问题的学生来说,具体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实际问题的认识时,先指导学生把分开的三句话组合起来完整地说,想想做做的练习时,让学生先自己说说完整的题意,再全班齐说逐步帮助学生构建了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再如实际问题的思路分析,例题教学时是给出了明确的句式,把……和……怎么样,就是……,所以要用什么方法算,让学生按句式来说理,先让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说、集体说,帮助学生建立新知与旧知之间的联系,用加法的含义解释思考过程,初步体会加减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到想想做做的练习时,有所放手,先让学生列式,再说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通过追问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减法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也体现了这样有详有略的指导过程。在加减比较时,通过观察思考,让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不同问题的不同解法。在学习的不同时段灵活地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做到了“扶”、“放”有度。

本次活动所展示的是教师如何带领学生进行真思考,真探究,以及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设计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积极吸取这些优秀教师的思想与教育理念,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