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12月博文1(刘利萍)

发表日期:2018/12/18 10:40:49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刘利萍 有607位读者读过

用故事引入,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刘利萍

数学,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学起来会感觉越来越枯燥,一次下课,不经意间,听到一个小女孩说:“我现在不喜欢数学课了,听得我犯困,太无聊了。”这样的话从学生嘴里说出来,让我很惊讶,一直以来,我自以为我的课堂还是不无聊的,看来我错了,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孩子真正喜欢的呢?

因为小学生好奇心很强,喜欢新鲜的事物,所以课堂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于是,我决定引入故事,用故事打造新鲜的课堂。第一次,我给他们讲了小高斯发现数学定律的故事:有一次上课,老师说:“你们今天算从1加2加3一直加到100的和。谁算不出来就罚他不能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就看起小说来。小朋友们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数越来越大,很不好算。但是不久,高斯便报告老师自己做好了。老师以为高斯捣乱,可是看一看高斯写的数:5050,不觉惊奇起来。这个8岁的小高斯怎么这样快就得到了这个数值呢?高斯解释他发现的一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古时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级数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使老师觉得羞愧,他以后便认真教起书来,而且,在他的鼓励下,高斯成为一个伟大的数学家。学生听完故事后,显得很激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表示,要向高斯学习,开动脑筋,刻苦钻研,创造发明。 
    事实上,教材中很多应用题都属于数学故事题,但缺乏矛盾也缺乏悬念。下面是我改写的一道数学故事题 一只蜗牛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枯井里,一只癞蛤蟆爬过来安慰道:“这井壁太高了,随遇而安吧。我在这里生活了多年,慢慢也就习惯了。”蜗牛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决不能像癞蛤蟆那样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于是问癞蛤蟆道:“癞大叔,请问这口井有多深?”“这井有10米深,你小小的年纪,又背负着这么重的壳,怎么爬上去呢?”蜗牛沉默不语,它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它顺着井壁往上爬。到傍晚终于爬了5米,蜗牛特别高兴,心想:“照这样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能爬上去。”然而,它太累了,便决定睡上一觉。早上,蜗牛惊奇地发现自己睡着后从井壁上滑下了4米。蜗牛叹了一口气,咬紧牙又开始往上爬。到了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是晚上蜗牛又滑下4米。爬呀爬,最后坚强的蜗牛终于爬上了井台。小朋友你算出来了吗,蜗牛爬上井台用了几天时间?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数学阅读,让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逐步学会运用数学去分析和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把学数学真正变成一个做数学的过程,这些都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一、充分的空间探索创新

数学教师要更新观念,鼓励学生多阅读数学,如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课外书籍等,同时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并为他们提供主动探索.创新的机会,可以发问,以使学生充分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多角度的思维习惯。 
二、用故事撑起思考之船

通过课外阅读,使学生懂得数学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是我们借以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去感受数学,让他们体验到我们生活离不开数学,萌发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学数学”的心理。因此,我们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存在与乐趣。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小学阶段一堂必不可少的概念课,他为我们以后学习的小数认识、性质及分数的意义等内容教学奠定基础。但分数的概念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而且分数很难理解,所以在第一次的分数教学上一定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投入学习、用心思考,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是有效的。

结合我校故事课堂的教学模式,我想到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现分数和让梨可以进行衔接,于是我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时,将导入部分改成了“孔融让梨”故事,教师给学生讲解孔融让梨的故事,感受孔融让梨的过程,体会“让”的思想。然后结合教材的情境,过渡到新课“小猴分桃”的故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情境:分梨,在故事中要求学生不许说话,只能用掌声来表示分得的梨数量“有4个梨子,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得几个?”“啪--!”学生用两声掌声回答了问题。“有2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呢?”“啪!”掌声依然响亮.最后“只有一个梨子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同学们你看看,我看看你,不知该怎么表示。学生到了“心求通而未能,口欲言而不得”的悱愤状态了,学习的热情自然就激发出来了,这对后面的教学自然就铺垫开了。这时,教师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这半个梨子,学生们的思维立马就开阔了,有的画图,有的写字……当学生用已有的方式不能表示这个梨子时,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认知冲突,对于新知的探索就显得急不可待了,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就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对生活中的事物都有好奇心,他们想看一看,摸一摸。教师应借助孩子的这种天性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去想一想,仪一仪。把从课外阅读中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每一位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另外,在同学之间,用儿童的语言进行交流最为真实。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与鼓励。遇到反对意见时,他们又会回到实际中去摆.去想。从中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讨论,学会了学习。因此,让学生动手,让学生在实践与探索中学会学习,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如在学习“加法的简便计算”时,利用“妈妈购物98元,付款100元,找回2元”的生活实例,诱导学生探索掌握:“138-98=138-100+2”的简便算理;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时,组织学生到超市调查商品的价格;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让学生用“正”字法。统计评选每周“升旗手”;学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

亲自设计桌套的大小等。 
    通过数学阅读和实际动手操作,把学生的外部操作与内部数学思维紧密结合起来,不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加深了新学知识的认识及它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

能力。 
    故事的课堂,是学生喜爱的课堂。通过数学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获得了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用故

事引入,为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