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博文2陈永静
发表日期:2018/12/5 10:11:1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永静 有550位读者读过
让教育有双自由的翅膀
——读《爱弥儿》有感
陈永静
在一个思想与政治变革的时期,一本著作的诞生,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记。然而,当它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拥有了一种悠远的历史韵味,成为历史之中思想之澄明,并为后人不断重返理解思考事物之本真的时候,其经典意义便不仅仅是专属于它所诞生的时代,其光芒更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不可否认,《爱弥儿》就是这么一部经典之作。其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至今天,其所提出的诸多教育问题依旧值得今天的教育研究者们进行探讨。
卢梭在《爱弥儿》中说到,“我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由教育赐予我们。”人从三个方面接受教育:自然、人、事物或社会环境。自然方面的教育其实是自然的培育,我们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经验是事物对我们的教育,我们所接受的文明或学校教育是来自人的教育。而卢梭认为:自然的因素完全不受我们的控制,环境只是受我们部分控制,只有来自人的教育完全由人控制。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与事物的教育必须完全配合,这才是卢梭心目中理想的自然教育。
在《爱弥儿》中,卢梭追求个人对自由独立和真实自我的认识和培养,主张爱弥儿率性发展,爱弥儿似乎拥有着更多的“自由”;但仔细考察爱弥儿的培养过程,将会发现卢梭似乎并不是完全允许儿童依照自己的情况、出于自己的意愿而自由取得经验,正是爱弥儿的导师为爱弥儿的培养设定了教育的目的、场所、程序和结果等,爱弥儿无时无刻不受到那位“在场的”权威教师的监视和保护,爱弥儿的教育进程似乎并不是顺乎自然,而更像是一连串事先被精心安排好的培养计划。这不得不让人质疑:在爱弥儿的培养过程中,爱弥儿的所谓的“自由”似乎是被框定在教师权威之下的“自由”,而这位教师的权威似乎以一种颇为隐蔽的方式贯穿了爱弥儿教育的始终。
卢梭是一个性善论者。可以说他的政治、宗教、教育思想都导源于其天性至善的理论。体现在教育上,即顺从儿童天性的发展,也就是教育上的自然主义。在卢梭的思想体系中,他对自由有着独立的见解。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卢梭揭示了自然与文明的对立,文明就是对自然的破坏和歪曲,因而使人类陷入了不平等的状态中。对此,卢梭高举自然的旗帜,宣扬着“遵循自然的顺序”,认为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终将回归至新的自然自由的状态。在《社会契约论》中,他强调天赋自由,而这天赋自由就是自然的自由。在自然状态中,人以自身本能的欲念为指导,过着自由的生活。在《爱弥儿》中,卢梭以自然教育贯穿始终,他对爱弥儿实施自然教育的目的的设定,是为了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由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自由的人,因此,遵循自然的教育必然是自由的教育。
那么,我们将如何理解爱弥儿的自由呢、我以为,爱弥儿的自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的自由,是一种生命的自然发展状态。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说,在爱弥儿的成长过程中,儿童不断经历着来自本能的需求欲望和满足,抑或是一种自然的生命发展状态的表征。或许,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任性”,即被欲望所主宰。卢梭是否真的是希望爱弥儿的“任性”主宰着他的生活呢?如果真是这样,那爱弥儿将被欲望所控制,一切皆出自本能。于是,我们看到,在自然范畴的本质中,包含了一种必然的思想成分。
在事实上,卢梭在对爱弥儿进行施教的过程中,似乎并没有忽视儿童所应受到的制约,他强调着“有节制的自由”。我深深感到,要解读《爱弥儿》这样一本经典之经典的著作的思想内涵并非易事。当我们冷静思考过后,你心中是否会有这样的疑问:爱弥儿的自由圆圈到底有多大?在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情去走进卢梭和爱弥儿的世界时,笔者似乎陷入了一种无法轻易摆脱的困境,即在探讨和诠释教师与学生各种权利时,是否可以为了追求一种美好的教育目标,就要企图控制起学生的思想?框定学生的人生航向?又或是,因学生的成长阶段必然存在的理智发展的不成熟时刻,教师则可以以此之名义顺便利用这个“自然状态”?或许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审视的态度,卢梭为爱弥儿的精神世界创造了一个自由的国度,而谁才是这个国度真正的国王,主宰着这一切的自由?爱弥儿的自由和这位教师的权威在这个圆圈中进行着圆周运动,哪里才是起点哪里才是终点,我们仍需思考。
思考一个本然的话题,即什么才是好的教育?或者说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有益于我们的孩子有益于我们的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时候,我认为,仅仅诉之于情感的关怀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的是我们严肃的理性思考。卢梭在这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教育理想国的蓝图,以“自然善”化解了自由和权威的冲突,他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在其所画定的圆圈中得到诠释和辩护。在卢梭的教育王国中,我们拨开了世俗的迷雾看到了一种“善美”。而当我们重新去思考那个本然话题的时候,恰恰是这种“善美”为我们的眼睛又蒙上了一层新的迷雾。诚然,我们并不需要去怀疑这种“善美”的真实性,在一元的价值体系中,教育中诸多的问题和冲突都为“善美”所消解。但真正的冲突是来自多元的价值,一种“美”和另一种“美”的冲突。身为教育事业者的我们,或许真正需要思考是在多元价值之下,我们应如何看待一种教育,如何选择一种教育,如何理解一种教育……
如果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装有一个教育花园,那么就请你在春天的时候记得洒下思想的种子,或许在那春水奔腾的地方,已满是鲜花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