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博文1陈永静
发表日期:2018/12/5 10:10:46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永静 有592位读者读过
《九色鹿》是一篇拟人体的民间故事,赞扬了九色鹿舍己救人,不图回报的高尚品质,谴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为。两个主要人物对比鲜明,为此,在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体情节之后,我确定了这堂课学习的主要任务,即研究两个主人公的品质特点,引导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像《九色鹿》这样生动形象而又通俗易懂的故事,学生最爱阅读。多读几遍,自然而然就懂得了故事的大意和蕴含的道理。然而这节课结束后,我发现自身存在诸多不足,在教学中偏偏会在学生能自己读懂的地方翻来覆去地纠缠,所教的所问的及学生所答的,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废话。如此教学,教与不教、学与不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异,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原地踏步,怎能不感到枯燥乏味?怎能不败坏学生的阅读口胃?难怪乎,学生自己读津津有味,而一上课便昏昏欲睡。盖因教学缺乏内在的“力量”,没有教给学生不知、不会、不能的东西,未能获得学习的“新鲜感”与“进步感”,就难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薛法根说过:“教学的“力量”就在于促进学生进步的“指导力”。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种子的主动性、创造性,更要及时体现教师的示范性、指导性。
一、说一说:明善恶,辩是非
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展开的。“说一说”正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价,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并适时阐明自己的理由。说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评判人物是非、鲜明人物形象的过程,也是引用故事情节的概述过程,更是选词用句的言语训练过程。一说多得,学生的能力在这自然的交谈中获得了长进。那个不肯开口的学生,在期待中终于开口说出了自己不喜欢的种种理由;那些原本误读、误解文本的学生,在点评中获得了正确的解读。而教师对人物形象的简明准确的归纳,则进一步鲜明了人物的形象:善与恶、正与邪。这就体现了教学的意义。
二、读一读:善思惟,入情景,
教学就是要教给学生未曾学过的东西。“读一读”在“忽悠”中揭示故事阅读要“想象”的方法,而故事的朗读要用“讲故事”的办法来读,则体现了“这一课”朗读教学的特质:故事的叙述语言要“讲”得自然;故事中的人物语言要“讲”得有声有色,合乎人物的角色和情境。这样的指导,及时纠正了学生朗读时惯有的“读书腔”,区分了故事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语言之间读法的差异。而这么一篇长文,段段都要教都要指导,时间不够,也没必要。教学就是给学生指点方法、做个示范,而大量的实践则须学生在日常阅读中慢慢练习。因而选择了重点的第8自然段作为训练点,让学生真切地学到了两种读法。
从第二自然段“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立即”“ 纵身”等词可以表明九色鹿救人时不假思索,行动快速而果断,而且联系上文可以看出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这就是一种见义勇为的精神。
从九色鹿不求回报以及让落水的调达快回家的语言当中感受到九色鹿的善良的一面。再通过研究描写调达的三处句子(调达得救后感谢九色鹿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调达郑重起誓的句子、调达进宫告密的句子),体会调达的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忘恩负义。通过朗读、想象调达当时郑重起誓的样子,这样学生便能抓住调达落水得救后感激涕泠(语言、动作)、面对悬赏时立即告密(动作)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感悟到这个人灵魂的肮脏,加深对这两个关键词语的理解。
三、写一写:别样的角色体验
教学更要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写一写”这个板块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在写中加深对文本事理的理解。以往教学中设计的是将国王“斥责、惩罚、下令”的内容,转述成国王的语言,而这次设计的是从调达这个反面角色来作忏悔、从国王这个配角来作惭愧的心里体验,补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其角色体验训练更切合学生阅读的心理期待,因为像九色鹿这样几乎完美的人物形象可望而不可及,而调达、国王这样凡有错误的“常人”则比比皆是,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让学生比照九色鹿,进行角色体验,反思“常人”的不足与过错,写下忏悔或者惭愧的文字,既是一种事理的深刻理解,更是一种无痕的教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多次想象练说的环节:想象调达当时的郑重起誓;想象调达见了皇榜以后的想法,想象九色鹿控诉时的内心愤恨;想象国王听了之后的内心活动以及国王会如何惩罚调达等,通过角色的置换、想象,让学生充分感受民间故事所特有的丰富的体验。
此外,九色鹿对国王控诉的那段话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也是整堂课一个重要的训练点。为此,我出示了这段话,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阅读,反复体会,一步步引领孩子品读课文,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由九色鹿的气愤到勇敢到机智,情感体验越来越深刻,课文读得也越来越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