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12月博文2 杨茹

发表日期:2018/12/3 14:41:5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茹 有555位读者读过

立足语言根基,才有扎实课堂

——校级研讨《九寨沟》《黄山奇松》《钱学森》反思

禄口小学  杨茹

语文课到底教什么?无非听说读写四个字,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语言的剖析。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课堂的根基,立足语言,才有扎扎实实的课堂。

经过长长一段公开课选拔,我们终于迎来了校级公开课展示。张老师执教的《九寨沟》,言语亲切,在朗读上带着孩子们加深理解,结合配图,穿进文章内容,课堂顿时变得诗情画意;孔老师执教的《黄山奇松》,立足于关键词句,层层推进,让黄山三大名松在眼前铺成开,妙趣横生;贯老师执教的《钱学森》一课,抓住人物语言,赏析关键字词,辅以材料,于平白的字眼中挖掘出真情实感,动人心弦。

每一位老师都上出了精彩、独到之处,课后,王校长的分析,更是给我们这次听课学习做了非常系统、精彩的总结。其中,有两点最令我印象深刻。

(一)指向目标,不断引领

王老师在每一次评课前都会详细询问这是哪一个课时询问这个课时的任务是什么虽然我已经从教五年多了可还总是忍不住借着教参把课文所有目标罗列出来。上课确是抛开目标,凭着自己的理解重新拟定目标进行教学。

王校长凭着课上教师的内容呈现,分别为三个老师指导了目标建设。生字词、理解、课文朗读,第一课时应该做什么,第二课时应该做什么,分工明确。在目标中,决口不谈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等字眼。起初,我还有疑惑,这不是课文的情感目标吗?在王校长的解释中,我明白了,课上有必须完成的任务目标,识字、朗读、理解和运用都是,呈现的方式就需要老师动脑筋了,听说读写有各种各样的安排。比如张老师把文字藏在图片后,让学生借着图片理解成语,再指导朗读;比如贯老师,通过以问带读,通过回答的方式检验朗读,这是对高年级先学后教的安排;比如孔老师,通过解释字,推动学生通过意思加深朗读印象,这里就有三种不同的读,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目的,但都完成了相同的目标,这就是教学上的“殊途同归”。

至于情感的培养,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我们在整个系统的语文学习中逐步去实现,而不是在一课中为了实现目标强行让学生说出爱国的字眼。

说到这里,我好像懂了什么。我们面对的是能动性极强的学生,因此教学,是一件很需要智慧的事,可以有共同的目标,却不一定要有一样的方法,然后引领学生学习。

(二)真正的课堂是基于学生需求的提升

三节课都非常精彩,尤其是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王校长给予了非常大的肯定。可最最满意的,并不是教师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而是教师们在课堂上都表现了倾听。“真正的课堂是基于学生需求的提升。”王校长抛出了这样一句话,“一节课真正上得精彩与否,一节课是否设计得完美无缺,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学生吗?”

现在的教育大背景已经几乎全面覆盖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观念可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如何关注学生课上最好的关注就是倾听啊

倾听学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学生的想法;倾听学生,可以提示教师及时调整课堂的节奏;倾听学生,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倾听学生,是师生间最好的平等。

因为倾听学生,才能了解学生需求,才会有真正精彩的语文课。当然,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思路的体现,也是不可或缺的。

今后的我,也要多去倾听来自课堂的声音。

经过这样一次学习,我非常感动。因为所有任务都挤在一起,导致上课的两周,所有参与活动的老师都繁忙异常。我抱怨过,也有很多的不满,可是最终活动落下帷幕,却让我带了一丝期待。

因为收获,所以期待,下一次,又会有什么样的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