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博文2——陈娟
发表日期:2018/12/1 11:35:2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陈娟 有559位读者读过
《神奇的水》教后反思
上完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中《神奇的水》这一课,回顾自己所上的内容和设计的过程,现在做一下本节课的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对材料的选择,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为学生自由地展开学习过程,提供适当的条件。《神奇的水》一课,着重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本课与《观察水》共同组成对水的性质的认识。这两课在逻辑上是并列的关系。《观察水》一课学生已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物理性质有了基本认识,这一课,教师要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对水的性质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的五个主要活动属并列关系,通过每一活动来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水的现象,从而合并起来表述主题:神奇的水。
第一,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浸在水中的纸巾变化,认识毛细现象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我首先引导学生做探究性实验,让学生认识毛细现象,在此基础上,给出毛细现象的描述性概念。最后,提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毛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第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首先安排学生猜测一元硬币能容纳多少滴水,并将猜测的结果记录下来,然后实验并将实测结果与猜测结果对比,说明这种现象是水的表面张力。这里要求学生只认识现象,不探究原因。这样的安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教材例举了三个例子: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球状的水滴。老师要告诉学生:水黾在水面上滑行、草叶上的露珠,球状的水滴。这里,我告诉学生:水黾在水面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支撑,才水黾不沉入水底。草叶上的露珠,是水的表面张力使水聚成为球形,水滴也是如此。
第三,认识水的压力。教材介绍实验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发现高低不同小孔喷射出的水流远近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感受水位差造成的水压差。水压大,水流喷射就远;水压小,水流喷射越近。
第四,认识水的浮力。教材不仅利用小烧杯中的橡皮泥让学生感受到水有浮力,而且通过向小烧杯中加砝码,观察水位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水位变化与“托举”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未来揭示水的浮力等于同体积水的质量做好铺垫。而“曹冲称象”的故事正是利用浮力承载物重的史实写照。
第五,认识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性质,引导学生认识溶解现象。课上,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启发学生回顾糖放到水里“化了”的事实,初步认识溶解现象。其次,选择典型材料——高猛酸钾做认识对象,观察可溶物体的溶解过程,使学生全面细致地认识溶解现象。为了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材提出“关于溶解,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找一个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研究一下”,暗含着对学生提出问题、选择问题的训练,并与本册教材科学探究过程技能训练的主线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