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文章内容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发表日期:2009/9/17 15:56:3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622位读者读过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江宁区禄口小学      陶红梅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要想学生能有话可写,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产生定作欲望,才会写好作文,如何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我认为可以这样做:让生活为习作“注源”;让“做、说、写”成为学生的习惯,扩大阅读范围,拓宽想象力;自主拟题,敞开心扉,改革评讲方式,发表鼓励,激发写作兴趣,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学生才会通过教学和生活体验喜欢上写作。

关键字:

    生活;习惯;自主;评讲

一、    让生活为习作“注源”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观察是学生认识的源头,是写作的起点,尤其在孩子认识世界,练习写作的起步阶段,迈好坚实的一步,意义极为深远。鲁迅先生在«致董永舒»的信中说:“此后要创作,第一需要观察。”根据这一特点,在作文教学中我抓住时机通过体验生活,让学生有感而发,就是让学生留心周围的事物,平时投身到生活中去观察,去投入,去感受,并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使之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因此,在学生学会观察,善于时时留心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我就带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感受课堂中难以感受的情感,去体验自然的神奇,去体验人情的冷暖。春天,让学生去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学生去湖边观“接天莲叶无穷碧”,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去郊外“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登上山巅,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河山……让学生用眼去寻找美,用心去发现美,用身去感受美,有了观察和体验,孩子们就会有感而发,自然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了。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最正常的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合孩子们的口味,因此,我们在作文课上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成语接龙”、“故事会”等各种活动,把游戏活动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作文就不再是一件“苦”事了。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常常局限于学校、家庭两点一直线。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可以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每天把听到的新闻、趣事讲述给大家听,听后各抒己见。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又为以后的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三年级中有篇要求写秋天景物的作文,写作前,我启发学生去寻找,一说到秋天景物,大家马小就想到蓝天、白云、落叶,难道只有这些吗?下面,我们一同结伴而行,去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足迹。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生活,观察秋天的景物,在活动中感受了秋天景象,直接获得了感性材料,解决了学生没话可写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有了充实的生活才有好文章”。所以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教师引导学生着眼生活,何愁不能“一挥而就”呢?

二、    让“做、说、写”成为学生的习惯

优化作文课堂教学,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必径之路,同时作文教学又要避免“为作文而作文”的现象,而是让“做、说、写”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做”是指学生亲自经历事情,“说”是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就是让学生把想说的话倾诉在纸上,形成书面语言。学生喜欢轻松活泼地学习气氛,喜欢生动灵活的训练形式。在作文教学中我开创了情境作文教学这一崭新的领城。主张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利用形象,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引导他们从整体上理解和运用语言。创设情景的途径很多,常用的有媒体再现情境、扮演体验情境、活动感受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习作的美妙景象中,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同时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只要学生愿意,可以以日记、小作文的形式形成文,这样作文也就不再是“若差事”,反而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

三、    扩大阅读范围,拓宽想像力

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多读课外书籍,尤其是名著,另外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书籍,拓宽学生的想象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的名言警句十分精辟地点出了阅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话会写,必须以各种途径增加课内外阅读量,积累好词、佳句、美文,学生自己有不错的报刊书籍,如各种优秀作文选、各类童话书、儿童版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这些都是学生文字语言的自备仓储,鼓励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写起作文来得心应手,消灭词不达意的毛病。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中吸取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解决了学生习作时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勾起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习作兴趣何求没有呢?

四、    自主拟题,敞开心扉

作文是学生个性化的产物,要展现出学生自我的特色和风采,显露学生张扬的个性,就要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作文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要让学生“为感到自由和欢乐”而写作就应减少限制,当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教师应成为一名积极的引领者,引领学生敞开心扉,使它们无拘无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畅快淋漓地描述自己的真实经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其实。作文就应该成为放飞学生习灵的场所!我们语文教师要始终怀着一颗童心去认识学生,了解学生的习灵,去感受他们的喜、怒、衷、乐,真正放手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体现尊重学生。

即便同一件事,不同的学生也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切入,会有不同的构思,所写文章也不尽相同,同样以写“秋天的景物”为列,当秋游回来后,看着孩子们跃跃欲试时,我只是随口说了声:“孩子们!动手吧!想写什么题目就取什么题目,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转眼间,一个个富有个性的题目跃然纸上。《秋天的叶子》、《丰收的秋天》、《找秋天》、《菊花》……

惟有“作自己要作的题目”,学生才会将写作视为其生命的一部分,才会写出真情实感,才会有写作的兴趣。

五、    改革评讲方式,激发写作兴趣

俗话说:“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们必须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批语,并注重遵循鼓励性、协商性和启发性原则。我们在评价学生作文时,要有一颗宽容心,要知道学生的习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十分正常,要多些肯定,少一些不满,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有了这样的宽容心,我们就能发现学生作文中的“美”好,如:虽然句子不通,但篇幅较长;虽然立意不高,但是有感情,虽然质量不佳,但誊抄认真。这样,学生从评语中就能获得成就感,自信心大大增强,有了写作的自信,更激发了写作的兴趣。反之,如果每次作文给学生作文提出许多不足之处,那么学生以后写作文只能缩手缩脚,顾虑重重,前怕狼,后怕虎,对作文缺乏兴趣,不愿写作文。

六.发表鼓励,激发兴趣。

孩子害怕写作,大多数是因为屡写屡败造成的。如何克服这种心理,激发习作兴趣?我运用表扬发表鼓励法,即对优秀习作进行表扬,并把他们的习作发表在《优秀作文选》里(我们自己成立的班级优秀作文选),并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作文竞赛,对学生的优秀习作则推荐给报刊发表。每次的习作鉴赏课上,我都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让入选的优秀小作者通过面对全体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者优秀片断,使他们产生一定的成功感,之后再把他的习作装订在班级优秀文选里,摆放在教室的学习角里,大家可随时去翻看。这大大增强了小作者的荣誉感。没有入选的作品,我也会尽量从中找出好词、佳句等闪光点进行表扬。使每一次表扬的鼓点欢快的敲打在学生的心坎上。参加竞赛获奖或被刊物发表的学生,本人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全班同学都会向他表示祝贺。我会将他们的获奖作品、证书复印下来,另加本人照片,张贴在班级的光荣榜的“小小作家”栏目里。一篇或数篇发表或获奖的习作,激起了全班学生的习作热情,学生再也不把写作看成是一件难事了。已经发表习作的学生,会有信心争取继续写出佳作,一时还没有发表的学生,则积极、主动地开始练笔,以求提高作文水平。

兴趣是成功的“摇篮”,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教学和生活体验喜欢上写作,在小学阶段,这已经是作文教学的很大成功了。

注:参考文献《新课程标准》、《小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