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德育天地>>少先队>>文章内容

给留守学生多一份真诚和关爱

发表日期:2007/11/20 21:25:5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无 有751位读者读过

给“留守学生”多一份真诚和关爱

——江宁区禄口中心小学   谢季玉

禄口素有“皮毛之乡”之称。十多年来,“皮毛大军”已形成庞大规模,数千名青壮年外出打工,其子女多半丢给爷爷奶奶照管,这就给学校带来了新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今年全校2080名学生中,“留守学生”637名,占30.6%。这些学生如不能接受学校更多的关注、关爱,其学习、行为、心理等都会出现诸多问题,甚至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良影响。近几年来,为促进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校高度重视“留守学生”的教育,把“留守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摆到突出位置,全面实施“留守学生”关爱行动,有针对性解决出现的问题,积极抢抓教育主动,避免问题生存,有效减少了教育缺憾,促进了校园的整体和谐。

一、全员重视,制度推行,形成教育共识。

几年前,我们曾对教育工作作过反思,发现出现问题的学生多半来自于问题家庭和打工的家庭。因此,学校就打工家庭、问题家庭的孩子(那时还没“留守儿童”的称呼)教育工作提出过一些指导意见,曾对这些孩子产生过积极的影响。近两年,随着外出打工的增多,“留守儿童”现象颇受全社会关注。学校立即抓住机遇,按照区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果断提出“关爱‘留守学生’,就是关爱学校本身”的口号,指导全体教师理解做好“留守学生”工作对学校的平安稳定和谐,对促进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大意义。

全面增强了教师对做好“留守学生”教育意识。在此基础上狠抓“三个落实”,即制度落实、活动落实、人员落实。以制度确立“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在学校的重要地位。学校制定了《禄口小学“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要求》、《禄口小学“留守学生”教育工作考评条例》等,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就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养成等规定了详细的关爱细则。各年级组还建立了《“留守学生”档案》,全校600多名“留守学生”的姓名、性别、学习状况、品行、住址及联系方式都有案可查。每个班均根据班级实际设计出了关爱“留守学生”行动方案。以制度推行,以评价促进,同时还配以奖励措施,使教师开展“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认识提高,行动自觉,力度更增强。

二、 开展活动,寓教于乐,搭建交流平台。

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是我校加强“留守学生”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每年开学初,学校均举行“关爱‘留守学生’启动仪式”,乘打工父母回家过春节之际,我们邀请部份家长代表参加“启动仪式”。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留守学生”的献词,家长的讲话,亲子登台交换礼物等内容。每年这样的活动都给家长和“留守学生”的心灵留下很大的震撼。这几年。我们收到了20多封打工家长的表扬信。他们在信中表达了对学校感激之情,也道出了打工在外的一份安心和放心。除了校级活动之外,各班级还举办“爸爸、妈妈,您放心!”班队主题会,活动后把照片寄出给在外的家长手中。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有效促进了亲情交流,排除学生心中的孤独感,让学生学习安心,让家长打工放心。

三、 挖掘资源,寻求合力,开辟家教途径。

学校不能改变家长外出打工的现实,但尽可能地减少家庭教育资源的缺失还是大有作为的。我们深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教师对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生对事物的好坏、对错、事非判断弱,正处在一个急速变化、心理发育不稳定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亲情教育举足轻重。对此,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组,积极探求打工族家教新路子,指导家庭树立正确的亲情教育观,要求家长不因打工而丢卸教育责任。为此,我校对所有外出打工的家长提出了“四个一”要求。即:每天和孩子进行一次电话问候;每周为孩子说一句祝贺语;每月给孩子写一封书信;每两月为孩子买一本新书。学校每半学期认真总结“四个一”落实情况,并开展“打工父母优秀书信”评比活动。截止目前,学校已经评比出了164篇优秀书信,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书信通过校园广播逐一宣读,并张帖进厨窗,已成为包括对所有学生的宝贵教育厚礼。

学校还高度重视发挥留守爷爷、奶奶及其他监护人的教育作用,每学期都要多次召开家长会,向老一辈监护人宣讲正确的教育思想,定期通报教育信息,把他们的注意不断吸引到“留守学生”的学生学习、习惯养成以及心理矫治上。学校还向每位“留守学生”家庭免费发放了中国未成年人教育中心推荐的家庭教育VCD光盘,组织“留守学生”与监护人共同收看光盘,接受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面对面家教指导。这些年长的监护人在观看VCD宣传光盘后大受启发,家庭亲情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正发生积极的变化。

四、 依托妇联,吸引支持,营造大教育氛围。

学校每学期都向街道妇联关工委汇报“留守学生”教育计划。“留守学生”的教育受到了当地、街道妇联组织、街道关工委的大力支持。在街道妇联的牵头下,社区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委员会,并定期组织成员进村入户调研,促进形成了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教育氛围。目前,“留守学生”的教育已倍受社会各界关注,这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

五、 全程跟踪,正面引导,激活自立动因。

班主任担负着“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重要职责,多年来,我校班主任根据“留守学生”占居比例大的特点,展开了对“留守学生”全方位的跟踪、矫正、指导、激励,以此带动各项教育工作,逐渐成为成功的教育管理经验。具体地可概括为五大教育行动。(1)假日走访。寒暑假、双休日班主任都要有计划地安排对“留守学生”家庭走访。寒假期间乘家长打工族归来之际,各班班主任都要进行一次特别家访,加强家校联系,反馈教育信息,深受家长欢迎。(2)每日晨检。对“留守学生”每日晨检是我校班主任坚持已久的做法。通过“晨检”了解“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随时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3)定期诊断。各班主任填写《禄口小学“留守学生”记录手册》,每周将记录情况归类汇总,通过班级宣传栏表扬进步的学生,对存在的问题分析诊断,帮助查找原因,引导改正克服。(4)结对帮扶。为了对“留守学生”的假期生活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各班主任安排一些有责任心并与“留守学生”较近的学生与其结对帮扶,与他们一起学习、娱乐,以消除他们到家后的孤独感,也是有效隔开他们与周围不良行为的接触。返校后,结对学生及时把“留守学生”的假期表现反馈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及时把握学生情况。(5)交流研究。学校每月召开一次“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研究交流会,各班主任汇报本班“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绪、行为表现以及教育经验。学校将典型案例汇编印发人手一份,使“留守学生”教育时时互动,事事互通,促进班级之间取长补短。(6)表扬激励。各班组织学生每月进行“留守之星”的评比,注重发现“留守学生”的特长和点滴进步,评选出班级“留守之星”,并上报学校给予多种形式的表扬。通过激励手段,激发“留守学生”克服困难,自强自立。

六、 全面关怀,善抓契机,营造温暖环境。

学校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人文关怀。全校现有27名特别困难的“留守学生”,其父母多为离异,生活来源不能落实。学校专设了“困难留守学生”助学基金,每学期为其减免多项费用。还不定期开展赠书赠文具活动。低年级“留守学生”常常需要情感的扶慰,他们很容易因思念父母而情绪低落,常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食欲也不正常。这时老师就如同父母,对其进行无微不至的关怀,长时间地接触交流,帮助摆脱思念的苦闷。这些“留守学生”在逐渐加深的师生情感中得到了温暖,获得了振作的力量。

这些年,学校在开展“留守学生”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积极的探索,“关心和了解”“引导和帮助”是教育工作的基本形式,它的核心是“爱心”和“真诚”。我们将继续:用爱心排解孩子心灵的孤独,以真诚赢得孩子情感的信任,努力创造“留守学生”温暖的成长环境。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