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十一月博文一(陶倩云)

发表日期:2018/11/28 12:13:0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陶倩云 有540位读者读过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认识厘米”是在学生“认识线段”的基础上教学的,这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长度单位。也是今后学习“米、分米、毫米、千米”等其他长度单位的基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
(一)抓住重点,认识“1厘米”。 “厘米”这一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用,而且较容易让学生认识。所以,我将“厘米”作为教学的基点和重点,首先来认识。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估一估,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已有的长度单位表象进行估测,再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厘米”,并且知道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就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厘米的长度。
   3、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总之,在“厘米”概念的教学中,利用量、看、找等环节,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切实、清楚地建立起“1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
    在认识1厘米时,我并没有直接告知学生1厘米有多长,而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指一指”:1厘米有多长?侧重识记“在尺子上,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然后利用反问的形式追问学生“是不是只有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借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再认一认,在尺子上,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当学生有了1厘米的长度观念后,再利用小棒,让学生用两根手指比划比划,1厘米有多长?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接着,又让学生“找一找”、“估一估”,在我们身边或身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也是大约1厘米,使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反复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建立正确而清晰的1厘米的表象。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如果说“认识1厘米”已经建构好了,那么“认识几厘米”就变得简单多了。在认识几厘米时,一般学生都能正确说出物体长几厘米。于是我反问他们:“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不能正确的说出为什么是几厘米时,我顺势引导“几厘米就是有几个1厘米”,并运用动画的形式,使知识的呈现更形象、直观,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新知识。这样的设计,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当学生认识了“1厘米”和“几厘米”之后,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进行测量和画指定长度的线段,使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
(三)学会测量,实际应用。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观经验,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
认识了尺子上的“1厘米”、“几厘米”之后,教会学生用尺子进行测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四)巧用奖励,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二年级的学生因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很难长时段保持注意力集中。于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分小组的秩序类五角星排行榜和分个人的问答类五角星奖励方案,以求更好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分小组的秩序类五角星排行榜指的是在活动和练习环节,如果本组整体秩序良好,活动时遵守课堂纪律,练习时认真完成并且速度较快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分个人的问答类五角星奖励指的是当回答问题时举手被叫声音响亮,思路清晰,回答正确就可以得到一颗五角星。上课结束后,酌情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表扬。
  回顾整节课,在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
  比如,本节课的活动比较多,在及时调控和评价反馈方面做得还不够妥当和完善。在学生活动前,我没有指导到位,部分学生并没有在学习,而是自己玩自己的,做着一些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事。又比如当学生回答和思考困难时,我的引导不够准确到位,不能引发学生正确的思考方向。当学生回答不出时,我又着急着替学生回答,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认识几厘米”时,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几厘米就是几个1厘米”的学的过程,教学时间略显仓促。在教学设计上没有做到方法优化时的水到渠成,在测量时可以使用减法求物体的长度,即“大刻度数减小刻度数”这一方法的教学出示偏生硬。总的来说,不管是教学语言的凝练还是教学设计的有效性都有待再琢磨和重构。一切皆因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的角度来反思教师的教。总之,数学教学中始终贯穿学生主体性和活动性的教学思想。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我们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