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跟帖1 张蕴宇
发表日期:2018/11/13 20:12:4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张蕴宇 有685位读者读过
语文教研活动反思
张蕴宇
10月30日,禄口小学有幸邀请到王蕾校长,对我校的语文教研教学进行指导。而我也有幸参加了这次教研活动,为大家带来了《九寨沟》这节公开课。作为一名新教师,可以代表四年级做校级展示课,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和激励,而能得到王蕾老师的本人点评,更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评价,原来自己的语文教学存在那么多问题和不足。
王蕾校长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对我的公开课进行了点评,让我受益匪浅。她强大的概括能力、对几位老师上课过程的犀利全面的观察和分析,以及认真前沿的点评让我不由地敬佩!结合王蕾校长的点评和我自己对这节课的反思,总结了如下课后反思:
一、明晰目标,授人以渔。
因为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上课伊始,通过一首《神奇的九寨》把学生带进课文,然后就直奔本文的中心——描写“景色迷人”的第三自然段和描写“异兽珍禽”的第四自然段,带领学生体会、感受九寨沟童话般的美景。在第三段的学习中我让学生找到描写景物的句子,利用图片来理解九寨沟风景之美,通过反复朗读来想象九寨沟风景之美,可是我太过于注重对课本语言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能力力的培养。对于两个结构相似的自然段,我采取了相同同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做到由扶到放,授人以渔。应该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第三自然段后,让他们自主总结出学习方法。通过“抓住核词,建立向导——积极想象,活化文本——匹配情境,表现文本”的程序让学生自主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指导学生抓住句子中描写动物的重点词语来了解动物的特点。这样的话整个教学过程才会重点突出,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供帮助。
二、关注表达,训练语言。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与以往的课程标准相比,有一个特出的点,就是格外关注语言的运用。在《新课标》首页就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从教学设计来看,我的语言运用的意识性非常强,抓住了文本的特点,设置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点”,如让学生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句式,描写九寨沟的森林里还会有哪些异兽珍禽,让学生在积累语言的同时,掌握规范的句式,在表达的实践中学会表达。
王蕾校长肯定了我语言训练这一环节,精益求精的她还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思想,让我引领孩子再往前走一步,可以针对课文构段方式来下功夫,引导孩子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方法。这一观点一出,我们几位四年级的老师恍然大悟,原来这篇文章还能这样挖掘!
三、巧用媒体,再现情境。
叶圣陶老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四韵》中讲“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对于绝大多数的四年级学生而言,九寨沟是陌生的,九寨沟的美景也是陌生的。虽然,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可以感受,但对于中年段的学生来说,想要完全凭借语言文字进入那个“童话世界”,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堂课运用了多媒体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设计中,我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美景,在学习文本时,精心准备了雪峰、瀑布、五花海等画面,生动逼真,使学生深深地被这童话般神奇的境地所吸引,向往之情溢于言表。第四自然段中介绍的飞奔的羚羊、憨态可鞠的熊猫、调皮的金丝猴图片,符合小学生的注意力及认知结构,孩子们的学习更有兴趣了。最后,链接和九寨沟、和祖国风光相关的网络资源,为学生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学会网络式的链接阅读。很好地运用了多媒体,借助画面来对文字符号,特别是离学生较远,学生感觉较陌生的文字符号进行“审美变形”,为如诗如画的课文语言提供了一个可感的环境背景。
记得有位专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眼界决定境界,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整个语文教研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重新审视自己、向各位优秀老师学习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开阔眼界,提高境界,转变态度,实现高度。为我们的教育教学也为自己的生命增添新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