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文章内容

语文教研跟帖一(贯茜)

发表日期:2018/11/8 11:05:21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贯茜 有528位读者读过

教研活动交流与反思

今天来到谭桥小学上课,我是非常紧张的,因为我自知我的水平有限,远远不能跟各位相比。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是很不成熟的。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这次机会,说实话其实更多的,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

关于我的这节课,我就简单的来说一说我在设计的时候的一些想法。《钱学森》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在文体上,我们可以说他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就是叙行录言。所以在学习人物,感悟人物形象时,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语言,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一:从人物语言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精神

学习中,我安排学生先去文章中找出人物的语言,再读读语言,跟着试着分析语言的背景,品味语言的用词,最后再通过反复的朗读,自然而然地带着理解把人物的情感读了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语言是学习的抓手,也是学习的具体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齐读,引读,指名读,带感情朗读,通过反复的读,将钱学森这种深深地爱国之情涵咏出来。

教学目标二:通观全文,学习语言描写的方法

本篇课文有两处钱学森的语言,这算是直接描写,还有一处美国将领的语言,这是从侧面烘托出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可见,作者在语言描写时是精心安排的,也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用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三处语言能不能删啊?还需不需要加啊?让孩子回顾课文的语言,用探究的眼光发现作者在语言描写的独特做法,从而体会出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要精心的选择,又不要贪多重复。这样潜移默化地教学过程让孩子将写作方法内化,并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教学目标三:资料的补充帮助学生破除距离感

这篇文章里暗含了许多当时的社会背景,如果缺少这一块的内容,学生可能很难进入课文的学习,也难以体会钱学森报效祖国,爱国的拳拳之心。所以老师要适时的向孩子们传递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但是这个材料又要传递的自然妥帖,不然就会死板生硬,内容繁多,产生疲惫感。所以形象的生动的例子就非常合适。比如我补充了洋油、洋钉、洋火等,孩子一下子就感受到当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是多么的落后,真的是一穷二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拙见,有不对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并给我指正,我一定及时改正。再次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