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博文(2)—谈玲
发表日期:2018/10/31 15:59:45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谈玲 有590位读者读过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准则,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的引航标。因此,当《语文课程标准》发下的时候,我便迫不及待的读了起来。这一次,我主要阅读了第二学段的学段目标与内容以及实施建议。在教学工作中,《语文课程标准》给了我许多帮助。
关于识字、写字与阅读
识字、写字与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3~4年级在此方面有延续1~2年级的学习目标,也有相关提升。在识字方面,由原来的“认识常用汉字1600左右,其中800个会写”提升为“累计识字2500左右,其中1600个会写”。在写字方面,对于学生写字姿势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仍然是训练的重点,此外,3~4年级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而不仅仅是“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阅读方面,1~2年级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古诗等,而到3~4年级则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等。
关于写作
第一学段称为“写话”,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到第二学段,从“写话”到“写作”,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求学生能“不拘形式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法”,把“内容写清楚”,“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等。对写作次数也作了规定。写作不再是仅仅在考试时让学生写出自己所看所想,而更倾向于在平时的训练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于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分为“听”和“说”两个方面。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提升,而《语文课程标准》对提升的“度”有了具体的规定。在第一学段,学生仅仅只需要“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内容。”而到第二学段,学生不光要“认真倾听”,而且要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对于“说”也从原来的“较完整地讲述”、“简要讲述”转变为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讲述故事力求生动”。综合性学习方面则要求学生能“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而不仅仅是“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目标的改变与提升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策略、教学重点等方面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而我在教学时做了以下改变:
改“启发式教学”为“自主式、讨论式教学”
低年段孩子年龄小,思想还不成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对问题发表看法。而到中年段,孩子的心智有所提高,学生们也越来越展现出自己的个性。此时如果过多的使用启发式教学,有可能会限制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课堂中,我比较倾向于让学生独立思考,即“自主性学习”,或小组之间合作讨论,即“讨论式教学”,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采。
2、教学重点的转变
相比低年段识字、写字、朗读作为课堂的重中之重,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更注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对写作方法的迁移指导。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放弃识字写字与朗读,而仅仅是将它的比重由原来的90%转变为现在的50%,让课堂上有更多的时间探讨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表达方式,或是人物的性格特点等。在探讨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与语文素养。
3、关注写作教学
中年段有了具体的写作课,也有了大量时间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作时,要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同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板块,“听、说、读、写”本应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因此,除了作文课,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中也要适时穿插写作教学,将写作教学融入学生的语文生活中去。
教育常做常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工作。《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的准则,它更多地是在引领我们教学的方向。但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更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要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努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