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博文(1)—谈玲
发表日期:2018/10/31 15:58:02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谈玲 有935位读者读过
浅谈小学生错别字纠正策略
【摘要】错别字作为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一直为语文教师所困扰。要想有效纠正错别字,教师不仅要优化识字教学,更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纠错意识,才能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让错别字“无处可逃”。
【关键词】错别字 纠正 策略
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正确使用汉字,不仅能更好地表情达意,也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象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中规定小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左右会正确书写,并且有一定的速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记忆伸缩性很大,有易学易忘的特点,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识字量增大,错别字渐渐增多,中年级即三年级达到顶峰。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
错别字的概念
所谓“错别字”,一是“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如有的学生将“落”字的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将“舞”字中间四竖写成三竖,或者将“风”字的“横斜钩”写成“横折弯钩”……这些都是错字。错别字的另一种形式是“张冠李戴”,即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如有的学生在写“渔民”时写成“鱼民”,或者将“拔苗”写成“拨苗”……这些都是别字。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
产生错别字,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还不完善,学生观察、辨别、认知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因此,学生在认字和写字的时候,往往对一些字形相似的字产生感知失真,以致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另外,由于学生自制力差,在书写作业的时候容易浮躁,急于求成,写完作业后又不检查,也导致了学生作业中的错别字特别多。
汉字本身的结构特点是导致学生出现错别字的客观原因。许多汉字笔画多,如“赢”、“馨”、“谨”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以至于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困难重重;有些字在字形上非常相似,像“孪生兄弟”一样,导致学生难以辨认,分不清楚。如“日”和“曰”、“未”和“末”、“土”和“士”等,书写时也易马虎出错;另外,中国汉字中许多字读音相同,更有一些字不仅读音相同,字形也相近,这就导致学生在书写时容易混淆使用,张冠李戴。
三、错别字纠正的策略
(一)优化识字教学
1、教学要有预见性。
纠正一个错误知识要比传授一个正确知识难得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对学生有可能犯的错误具有预见性,在备课时根据字形寻找策略,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例如,我在教学《寓言二则》这一课时,了解到“寓”这个生字很容易出错,在教学时,我格外强调了“寓”的最后三笔很容易出错,并在板书时用彩色笔进行标注。在教学《欢乐的泼水节》时,学生很容易将题目中的“泼”字与“波”字混淆,于是我给学生编儿歌“水波头发泼泼泼”,让学生记住“泼”字右边是一个“头发”的“发”字……预见性教学不仅增加了识字的情趣,而且还加深了对学生字形的印象,提高了识记的准确性,对于教学笔画较多的生字也有很好的效果。
2、根据汉字字形特点进行教学
汉字的字形结构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些零部件按一定的组合规律构成的。其中学生较容易混淆使用的是同音字和形近字两大类汉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区别记忆同音字和形近字,更好地使用好汉字。
探究生字本源
汉字中,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多关注于这些词的用法,而不关注这些词的时代背景,以至于学生在书写时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既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又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减少学生书写错别字的现象。例如学生在书写“自相矛盾”时往往与大作家“茅盾”的名字混淆,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成语“自相矛盾”的故事,了解“矛”是一种“尖峰长柄的刺杀武器”,而“茅”从草旁,是一种“尖长如矛”的野草,从而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再如“刻舟求剑”与“草船借箭”中都有“jian”这个读音,学生在了解故事的基础上记忆两种不同武器,再来书写这两个词语,错别字的现象会减少很多。
明辨偏旁含义
汉字多用偏旁表意,因此,要想有效区分形近字,了解汉字的意思是关键。在教学形近字时,许多教师都会做这样的处理——“生字开花”,即给同样的“声部”换上不同的部首,再来组词运用。如给“青”字加上偏旁可以有“晴”、“请”、清、“情”、“蜻”、“睛”等多个生字,不同的部首意思也不同,学生能够根据词语不同的意思推断出所应使用的部首。
3、优化识记方法
无论记忆何种知识,记忆方法是关键。有了好的记忆方法,学生遗忘率就会大大减少。在教学中,我发现,故事记忆法、口诀记忆法、字谜记忆法以及熟字记忆法最受学生欢迎,效果也最好。例如学生在记忆“告”这个字时,我让学生猜一猜“一口咬掉牛尾巴”是什么字,学生很快反应过来,“告”字的上半部分“牛”字不出头。在如“暖”字笔画多,右边部分常常有同学写成“爱”字,我便将“爰”拆分成“爪子头”、“一”、“友”三部分,让学生将中间的“一”想象成“一床被子”,再利用口诀“手拿被子给朋友盖上”有效记忆“暖”字,并且我告诉学生,如果将中间的“一”写成“秃宝盖儿”,“两边遮挡,朋友会觉得闷”,这样的记忆方式,学生基本不会出错。
(二)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大多数错别字的产生,与学生的粗心马虎是分不开的。学生或许是没有记准,或许是粗心大意,以至于在书写时常常会出现“缺胳膊少腿”、“画蛇添足”等毛病。因此,要想有效减少错别字的产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关键。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常常教育学生 “提笔即练字”,要将“写好字”、“写对字”作为好的习惯来培养。建立健全的评价机制,对于书写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在班级形成良好的写字氛围,长此以往,学生的错别字会越来越少。
(三)培养改错意识
学生在作业中写错别字,一般来说,自己是意识不到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改错意识。写完作业应当及时检查;对于自己不确定的汉字要及时查阅字典,养成自我检查、自我订正的好习惯;对于作业中老师纠正的错误要及时订正,加强记忆。
当然,错别字的产生绝非一朝一夕,杜绝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很多反反复复。要想有效地降低错别字的“发病率”,教师应该多开动脑经,依据自己班级实际,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好行为影响好行为,好习惯感染好习惯,好性格塑造好性格,才能让错别字“无处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