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博文1(杨悦)
发表日期:2018/10/30 11:35:40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杨悦 有603位读者读过
本次我阅读的是《走近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第二部分,新课程背景下如何组织学生的探究学习。
探究式教学既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又是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要求中的最高境界。《数学课程标准》根据《纲要》的这一精神,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经历”、“体验”与“探索”,从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与逻辑推理等思维能力。探究学习强调的是过程,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给学生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
很多专家总结出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如下:
1、设疑。
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因此,教学中要合理创设带有因素的问题情境,把问题蕴藏在情境之中,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提供新知识的现实背景,激活与新知识有关的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形成数学活动氛围。
在这阶段,教师要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索问题的情景中,为探索活动提供动力,明确方向,并通过提示矛盾,设置悬念等手段,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在复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之后,我紧接着出示了一个异分母的分数加减题,问:“这道题你能计算吗?”学生看后正疑惑,我说:以前我们学过一种数学思想,叫转化。可以把我们不会的知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今天我们可以把这道题转化一下吗?问题抛出后,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有一些反应很快的孩子马上就想到了可以利用通分的方法将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
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探究。
这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教师应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很好地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作为发展的个体,无论是认识的发展,还是知识的获得,情感、个性、态度的培养,都需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自主的实践中实现。
在课堂上,当学生充满自信地纷纷汇报了自己的设想时,同学们及时取长补短,接受其他小组的合理化建议,调整自己的方案设计。并各自进行操作或合作完成实验。这才真正实现探究性学习所提倡的“人人参与”、“自主探究”。
3、交流。
荷兰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提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去创造。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独立探究,去发现,重新创造有关的知识。独立探究后再议论一番,说出各自的心得或疑惑,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双向、多向交流,产生效应,共同进步。
4、总结。
探索活动中组织学生明理内化必不可少,它不仅能使学生强化探索的过程,逐步加深印象产生兴趣,进而形成习惯,受用终身,而且能再次体会到探索的乐趣,从而增加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明理内化一般包括三个内容:一是学到了什么知识;二是用什么方法学;三是学会质疑困难。
如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后,教师可按以下步骤引导学生反思:①想一想,我理解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了吗?记住了吗?②想一想,我是怎样找到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③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5、应用。
学以致用是探究性问题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探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解决问题是指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新意地、灵活地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在这个过程中,要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创新意识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习题的设计就要富有思考性,以便启迪思维,让学生在解题中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最后,在教师组织方面,需要老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二是根据不同的探究需要,灵活采用探究的形式;三是热情地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四是促进学生在探究中的互动与交流;五是宽容与欣赏学生探究的过程与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