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教学教研>>教育教学>>学习体会>>文章内容

十月博文2(贾蕊欣)

发表日期:2018/10/29 9:41:43 出处:未知标签:} 作者:贾蕊欣 有900位读者读过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现在我们使用的每一个汉字都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可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汉字中有很多形近字,它们的字形非常相似,甚至有的就是由同样的部件构成,只是位置不同,比如“陪”和“部”。很多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时就会造成混淆。在教学时,如果我们从汉字的字源字理角度给学生以准确的解释,就可以有效预防这类情况的发生。

一次批改作文的时候,我偶然发现有学生在写“部分”这个词的时候写成了“陪分”,以为是学生记忆不清,把两个字弄混淆了,我把这个字圈画出来,在旁边工工整整地写了一个“部”,还特意画出一个方框,让学生在里面订正一遍,又在旁批栏里写道:“陪(péi):陪伴;部():部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批改这个学生的作文,发现依然是把两个字用错了,只是这次把“陪伴”写成了“部伴”。刚刚订正过,又特意把两个形近字列出来,但可见效果甚微,学生根本没有掌握并把两个字区分开。

再关注下其他同学平时对文字的运用,此类情况并不少见,可能不是同一个字,但都存在老师反复强调,反复订正,但还是难以掌握和区分这些形近字的情况,尤其是部件相同位置不同,或者主要部件相同但偏旁不同的字,就更是难上加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感谢最近一系列“基于汉字文化”的教研活动,让我找到了突破口。

针对“陪”和“部”,我搜集了很多字源字理方面的知识。

陪:形声字,阜(阝)表意,表示与山丘土石有关,右半部分表音,是“倍”的省声,表示增加义,表示“陪”是重叠堆垒的土。因此,“陪”的本义是重叠的土地,引申为陪伴。

部:形声字,邑(阝)表意,篆书像人和居住的区域,表示城邑。咅(pǒu)表声。本义是地名,在今甘肃天水。假借为部分。

可见,“陪”的左边“左耳旁”和“部”的右边“右耳旁”虽然在写法上是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左耳旁跟“山丘土石”有关,右耳旁跟“城邑”有关。

我突然眼前一亮,在教学时如果把这些字理知识逐渐渗透给学生,学生就可以以此类推,举一反三,不光掌握同一偏旁或部件的一类字的写法,还掌握了他们的字义,哪怕以后遇到包含同一偏旁或部件的生字,也能根据这个偏旁或部件的意思,猜测出整个字的意思。

于是,我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就针对左耳旁和右耳旁,跟学生讲起了汉字的故事:

左耳旁本来是“阜”这个字,“阜”在甲骨文中是                                               ,是一个象形字,看看它像什么?学生大胆猜测,展开想象。它就像土山,只不过是依着山崖的土山,所以它是竖着画的,“阜”作偏旁,慢慢简化成我们现在看到的左耳旁。所以,带有左耳旁的字基本都和山、土地、地形有关。同学们能想到什么字呢?学生们马上开启检索模式,很快,“陵”“陡”“险”“陆”等字就出来了,学生恍然大悟。

右耳旁本来是“邑”这个字,“邑”在甲骨文中是,是一个会意字,看看它又像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热情高涨,有的说上面是一个口,下面像小鸟,可是又联想不起来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告诉学生,上面的方框不是口,是代表城镇,下面也不是小鸟,而是一个跪坐的人,表示居住。其实很多文字的甲骨文都包含这样一个跪坐的人,以后老师会带大家一起慢慢去发现。城镇和跪坐的人(表“居住”)组合在一起,就表示“居住的地方”。“邑”在右边做偏旁慢慢简化成现在的右耳旁阝。所以,带右耳旁的字都跟地名、邦郡、区域有关。学生马上开动脑筋,找到了“都”、“邦”、“郡”、“郊”、“郭”等字。原来如此,学生连连点头,一个个意犹未尽。

下面,我抛出更难的问题, “陪”和“部”一个指陪伴,一个指部分,似乎跟“山”和“地域”没关系,那又怎么解释呢?这下学生个个挠头,却又不肯放弃,便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学生自然还不了解什么是假借,什么是省声,那对小学生来说太难理解了。但是学生讨论的结果如何暂且不论,但是汉字文化深入学生内心,让孩子们在对传统语文课堂一贯的识字、写字、朗读、阅读、理解、感悟等等固定环节感到日渐麻木、近乎条件反射的时候,似乎得到了一缕新鲜可人的春风,让自己身心舒畅,眼睛一亮。

【反思】

通过这节课,学生真切体会到了靠偏旁、部件区分意思是一个非常有趣又高效的途径,哪怕以后遇到包含同一偏旁、部件的生字,也能根据这个偏旁、部件的意思,猜测出整个字的意思跟什么有关。而且,在他们从没接触过的字源字理中,孩子们感受到了汉字的文化,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原来汉字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文化,包含着先祖无限的智慧。这也让我们懂得,作为语文老师,识字写字的教学原来不用那么枯燥,也能带上浓浓的文化味,带上浓浓的语文味。